海外領地土地多,農作物產出大,當地又無法消耗這麼多。

同時往來的船隻,把國內的貨物運輸到海外領地後,總歸是要回去的,這空船回去肯定虧死,所以哪怕運費便宜,也會帶上貨物返航。

由此就形成了一個本土和海外地區的物資運輸渠道。

不出意外的話,趙感通種植的那些棉花,最終都會透過這種渠道,最終運回本土,進入某個紡紗工廠裡生產成棉紗,最終織成布匹,成為大楚帝國龐大的紡織工業裡的無數原料供應商之一。

大楚帝國的紡織業直到目前為止,依舊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不僅僅海外需求龐大,大量布匹外銷。

同時隨著楚國內部的經濟逐步發展,民眾對紡織物的消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這些都導致了龐大的紡織品消費需求,而國內本土的紡織品需求其實遠遠超過海外需求。

別看大楚帝國的機制布在海外攻城略地,但實際上,大楚帝國生產的大量布匹,百分之九十都是內部消費掉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紡織品是外銷的。

一個完成了初步工業化,目前擁有三億多人口的帝國,其內部需求極其強悍的,其消費能力遠超全球其他封建農業國的總和。

因此,出口貿易對於當代的大楚帝國而言,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

並且這些出口貿易,基本上也都集中在楚國控制的一些藩屬國,傀儡國,殖民地裡,主要是南洋各國以及印度半島上。

至於對西亞以及歐洲地區的貿易,總額雖然比早期更多了,但是整體比例卻是急劇下降,甚至可以說這點出口數量已經無法對楚國的經濟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影響。

早些年的時候,為了維持出口貿易,大楚帝國總體上對荷蘭人,葡萄牙人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剋制,畢竟需要他們幫忙出口運輸大量的貨物。

但是現在,楚國人看你不爽就打過去了。

和歐洲地區的貿易越來越不重要,也是使得了大楚帝國對待這些歐洲殖民者的態度有,是越來越激進。

畢竟無所求就無顧忌。

當然了,如果有一天直接殺到了歐洲,把歐洲地區變成了自家的殖民地,商品傾銷地,那又另當別論。

這也是楚國的海外擴張政策裡一直在做的事情。

奪取南非也不僅僅是為了黃金,同樣是為了掌控前往歐洲的海上通道。

而這個過程裡,葡萄牙人就倒了大黴。

因為在楚國人在非洲開闢殖民地,建立沿海補給港口的過程裡,基本上對上的都是葡萄牙人。

這倒不是楚國人對葡萄牙人有什麼敵意之類的,純粹是葡萄牙人在非洲東部海岸控制了大片的殖民地,其中的東非地區更是葡萄牙人在非洲殖民體系裡的重要據點。

這葡萄牙人就在東非,而楚國人要殺到南非去,也要路過東非。

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直接打過去唄。

在東北非地區,尤其是索馬利亞地區的擴張的行動結束了後,楚國人在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主要是建設摩加迪沙這個港口城市,讓這地方變成了楚國在東北非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以及補給基地。

經過初步建設後,楚國在這裡囤積了好幾千兵力,同時有著一支龐大的艦隊,更囤積了大量的後勤補給物資。

大楚帝國是把這些變成了在非洲地區的大本營。

承順三十一年秋,楚國在東北非地區的擴張和建設告一段落,同時大楚帝國正式設立非洲巡撫,巡撫駐地為摩加迪沙,統轄非洲以及西亞半島等地事務。

非洲巡撫的設立,也宣告著大楚帝國在該地區的下一輪大規模擴張行動開始了。

承順三十一年秋十月,大楚帝國前禮教部藩務司副司長,分管歐洲、非洲、西亞事務的毛遠航,正式在摩加迪沙就任非洲巡撫一職。

就任非洲巡撫後,毛遠航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下令早已經準備妥當的軍方南下,奪取東非地區,包括葡萄牙人在東非地區的大本營莫三比克島。

實際上在這之前,楚國就以西洋貿易公司的名義,在東非地區佔據了彭巴港,並在這裡修建了港口,炮臺等設施,讓當地成為了大楚帝國在東非地區一根釘子。

葡萄牙人後來發現了楚國人佔據了彭巴港後,一度想要派兵收復該地區,但是最後都失敗了。

打也打不過,趕也趕不走,最終葡萄牙人只能當做沒看見了。

而現在,大楚帝國正式發起對整個東非地區的擴張後,彭巴港頓時就成為了大楚帝國在該地區裡的橋頭堡以及後勤補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