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村民兵隊裡的這門六十五毫米野戰炮,從推進到展開,再到裝填完畢,四個人就完事了,並且過程極為快速,對面的土著展開戰鬥隊形還沒有多久,甚至都還沒來得及靠近五百米範圍內,松溪民兵隊裡的這門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就已經裝填完畢隨時可以進行射擊了。

如此輕便快速的展開以及裝填,就是楚軍為什麼遲遲不願意拋棄這種看似威力不咋地,甚至都無法發射榴彈的輕型火炮的緣故。

這玩意,用起來太方便了。

再者這東西看似射程和威力都不怎麼樣,但這是相對而言,用來對付楚軍自己肯定是夠嗆的,但是用來對付沒啥火炮或者是隻有落後老舊火炮的歐洲殖民軍隊,那是一打一個準。

吳金堂看見己方火炮已經準備妥當,再看看對面的數十名土著士兵已經越過五百米線。

在這個距離上,六十五毫米野戰炮已經具備一定的殺傷力,尤其是如今楚軍的滑膛火炮,哪怕是實心炮彈也廣泛採用木製彈託,以增加炮彈發射時候的氣密性,以獲得更大的膛壓以及出口動能。

由此也帶來了更大的射程和威力。

不過楚軍的木製彈託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早期的彈託已經不一樣了,最大的特點就是楚軍的新型的木製彈託並不是和炮彈永久性固定在一起,炮彈出膛後木製彈託就會和炮彈分離。

和炮彈連線的部分其實並不算太牢固,平常時候用手一拉就能拉出來。

這一開始只是為了方便在戰場上臨時更換彈託,搞出來比較鬆動容易更換的彈託,但是實際使用後卻是發現這種不牢固的彈託在炮彈出膛後,就會因為風阻而脫落,繼而讓炮彈減少風阻,獲得了更大的速度和動能,進而增加威力。

於是乎楚軍乾脆就專門進行了試驗和研發,最後設計出來了一種炮彈出膛後,就會和炮彈直接分離的木製彈託。

畢竟木製彈託的作用,只是為了火炮發射的時候的氣密性,如果是榴彈的話還需要穩固炮彈出膛時候的角度,以確保榴彈內的金屬圓盤引信被點燃。

而炮彈出膛後,木製彈託就沒什麼用了,甚至還會成為拖累。

因為圓球形炮彈出膛後,炮彈會出現不規律的快速翻滾,木製彈託的存在會讓彈道變的更加複雜,並且影響精度,同時還因為彈託增加風阻,進而影響威力。

所以楚軍在實際使用經驗裡,最後搞出來了分離彈託。

隨著一聲炮響,一顆實心炮彈就從炮口飛出,炮彈剛出炮膛呢,炮彈尾部的木製彈託就在風阻的作用下直接和炮彈分離,只剩下一顆黑乎乎的圓球實心炮彈朝著天空飛去,在天空劃出一道略微彎曲的曲線後落入了數十名土著騎兵之中。

六十五毫米的實心炮彈雖然看起來個頭很小,四百多米將近五百米的距離對於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而言也略遠,然而帶去的殺傷力依舊非常充足。

只見這枚實心炮彈先落地,緊接著在結實的地面上出現了彈跳,第一次彈跳後直接朝著以名土著騎兵飛了過去。

因為彈道比較平直,因為彈跳的幅度也不大,只彈跳起來大概一米多,這枚炮彈彈跳起來後,直接撞上了一名土著騎兵的肩膀。

但是炮彈依舊沒有停留,而是繼續前進並下墜,下墜過程裡又撞上了一個土著騎兵麾下戰馬的左前蹄,隨後在地上繼續彈跳……又連續擊中了兩名土著騎兵胯下戰馬的馬腿。

跳彈戰術,這是滑膛火炮發射實心彈的時候,最實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戰術,楚軍的炮手們就這麼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彎曲彈道,以便讓炮彈進行彈跳。

這個條件許可,自然是指地面足夠結實。

如果是在鬆軟地面上,實心炮彈就無法出現彈跳了。

僅僅是第一炮射擊,就讓對面的四個騎兵遭到了損失,其中一名騎兵直接重傷,還有三名騎兵看似人沒被擊中,但是他們乘騎的戰馬在賓士的時候遭到斷腿攻擊,連帶著把騎兵也拉下了馬背,死傷不明。

並且炮聲還導致了對面的土著騎兵出現了慌亂,一些土著騎兵甚至無法控制住他們胯下的戰馬。

馬匹是很容易受驚的,尤其是槍炮聲更容易讓馬匹受驚。

想要讓馬匹在戰場上適應槍炮聲,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對面這些土著,顯然是沒條件讓戰馬進行這種適應性訓練的,因此炮擊導致了土著騎兵的戰馬發生了動亂、

看取得了開門紅,吳金堂微微一笑,隨後下令道:“左輪手槍準備,隨我衝上去!”

如今對面的土著已經上來了,但是威脅最大的並不是對面數百人的土著步兵,那些土著步兵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威脅。

真正有威脅的是對面數十個土著騎兵。

這些土著騎兵雖然連盔甲都沒有多少,手上拿著的也都是一些火繩槍或者長矛、弓箭,但是藉著戰馬所帶來的機動能力,卻是足以對他們造成的一定的威脅。

剛好吳金堂看到對面的步兵和騎兵有些脫節,更看到了對面的土著騎兵因為己方的炮擊而發生了陣型動亂,甚至不少土著騎兵的戰馬不受控制的時候,當即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就帶著麾下的民兵衝了上去。

不過並不是和正規軍的騎兵那樣,直接揮著馬刀,列出楚軍騎兵標誌性的騎牆密集隊形發起衝鋒……而是準備騎馬上去用左輪手槍打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