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統治根基(第2/3頁)
章節報錯
過去二十多年來,大楚帝國不遺餘力的發展農業,改善農民們的生活狀況,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在大楚帝國裡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饑荒,更沒有產生過大規模流民。
因此在農民問題上,大楚帝國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當然也不是沒有代價,比如前明時期各種牛逼的地主士紳階層被打壓的幾乎滅絕了,尤其是早期那些年,大楚帝國各地方的官府,三天兩頭就找藉口對治下地主玩抄家滅族……其中用的最多的藉口就是偷稅漏稅了。
而殘存下來的少量地主們,也是在這個過程裡被迫放棄大量的土地,轉移到了工商業上面來,繼而演變為了大楚帝國的新工商階層的一部分。
所以嚴格上來說,大楚帝國治下,如今已經沒有了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階層,頂多就是有一些小地主,富農而已。
而這些消失的地主階層,他們的利益並沒有消失,而是被轉移到了農民身上。
諸多政策下來,才有了大楚帝國如今廣大農民們的良好生活水平,雖然不至於完全擺脫貧困,甚至相當多的農民家庭都做不到常年吃飽飯,但是依舊要比任何一個傳統封建王朝時期好要的多。
並且後續還會有一系列的政策推進,明年開始就會展開第六期農業發展計劃。
農民這個基本盤,大楚帝國是抓的非常牢固的。
而新工商業階層就不用說了,完全是得以大楚帝國的諸多扶持政策,重視工商業才能夠發展的起來,他們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和大楚帝國裡的官僚階層是同一批人。
沒錢你讀什麼書?考什麼大學?沒上大學當什麼官?
大楚帝國的中高等教育,收費可是很昂貴的。
至於階層流動性問題,也不是問題,因為大楚帝國的教育體系裡還有專門面向貧寒天才子弟的獎學金政策,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完全可以一路免費讀書然後從政從商,融入到大楚帝國的利益群體當中。
也就是說,可以持續的把底層裡的人才吸納到統治階層當中。
沒有泥腿子裡的人才帶頭,一群書都沒讀過幾天的泥腿子想要造反也造不成啊!
所以說,泥腿子裡的人才,新興工商業群體,官僚群體,他們其實是同一個批人。
屬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雖然會有利益衝突,但那都是內部矛盾,只要妥善協調處理,那麼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農民,新型工商階層,官僚階層,再加上一個其實人數極少,看似影響大,但實際沒啥影響的權貴階層,一起構成了大楚帝國裡的各方利益群體。
然而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大楚帝國裡卻是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利益群體:工人!
一開始的時候,工人群體其實沒多少的,哪怕幾十萬甚至上百人也不算什麼。
畢竟大楚帝國早年的時候人口就一億多了,當年的百來萬工人群體在這個龐大的人口技術面前根本就不算什麼。
哪怕全部造反了,大楚帝國分分鐘也能抽調大軍把他們彈壓了。
但是這種情況隨著大楚帝國的工商業持續發展,經濟結構持續轉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產值,在經濟中佔據的比例越來越大,相應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後,那麼問題逐步也就嚴重了起來。
一百萬工人群體不算什麼,但是一千萬呢?五千萬呢?甚至是未來的一個億呢?
如此保障他們的利益,或者更乾脆一點說如何確保他們不會造反,這就是羅志學這一次北巡之後所重點考慮的問題。
這一路北巡,羅志學看到了眾多工業
城市,看到一些城市裡動不動就擁有數萬甚至數十萬的工人群體,看到工商業發展迅速他固然很欣慰,但是他也很警惕甚至擔憂:這麼大規模的工人群體,一旦利益被長期壓制,那麼就會滋生各種不滿。
一開始,他們可能只是罷工,但是這個過程裡如果有野心家進行扇動的話,那麼罷工就會變成***,***一旦上了規模,常態化,那麼就會變成叛軍……起義也就來了。
甚至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軍隊甚至高階官僚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會選擇預設,甚至加入他們,到時候,政權也就到了更換的時候了。
農業時代裡,農民是起義的主力。
但是在工業時代裡,工人就是起義的主力。
這是生產力所決定的,之前羅志學說實話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是長期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農民群體身上,從而對工人群體有所忽視。
但是經過這一次的北巡後,羅志學卻是認為改善工人群體的福利待遇,安撫工人群體已經是非常緊迫了。
因為大楚帝國裡已經有了數千萬人的工人群體,如果算上第三產業的從業群體還要更多,其中底層的工人或服務行業的人員數量及其龐大。
同時工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怎麼樣。
大楚帝國的工商業在快速發展,經濟增速每一年都非常不錯,但是工人們的生活水平卻是沒有得到相應幅度的提高。
看似工資增長了一部分,比如早些年松江府的普通工人,平均月薪大概在兩楚元左右,如今達到了四楚元。
但是松江府那邊的生活開支也增加了不少啊,尤其是當地的房產價格增長的可不止翻倍,而是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