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統治根基(第1/3頁)
章節報錯
羅志學在承順二十九年下半年進行的北巡順利結束後,羅志學也回到了金陵城,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奏。
但是北巡雖然結束了,但是北巡的後續影響卻是才剛剛開始!
尤其是受到諸多關注的保障工人群體利益的問題,之前還在北巡的時候,羅志學就進行了公開演講,並且以聖旨的方式向全天下公佈。
聖旨上說要切實保障工人群體的利益。
為此,大楚帝國裡的若干高階官員們陸續遞交了奏摺,奏請制定最低工資以及最長工作時長。
對於這些奏摺,羅志學一律採取了留中不發。
但是基本有些政治頭腦的人都會知道,既然天子之前已經提到過要提高工人群體的福利待遇問題,那麼就不會真正的反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可以了!
很多帝國內的普通人都很少關注的一點,這些年大楚帝國雖然持續對外征戰,但實際上外派的兵力其實都不多,大楚帝國光是陸軍就有一百五十多萬人的規模。
這一百五十多萬人的陸軍裡,外派到北美洲的不過幾千人,南洋不過兩三萬人,緬甸、印度加上非洲多一些,但是也就五六萬。
跨洋海外地區派駐的兵力,加起來撐死了也就十萬人。
西北那邊的邊疆地區多一些,但是中亞以及西西伯利亞加起來也就十多萬人的規模。
那麼剩下的將近一百三十萬的軍隊都部署在那裡?
帝國腹地!
西南區域,包括青康、雲貴、四川地區就有二十多萬兵力。
而三峽以東的長江流域也是軍方的重兵佈防區域,六萬多萬的近衛軍,超過三十萬的陸軍兵力,沿著長江兩岸進行部署。
其中襄陽、漢天武昌、長沙、九江、安慶、應天府、揚州、鎮江、江陰、吳淞都是楚軍重兵駐紮的區域,每個地方至少都會有一個乙等常備師甚至甲等戰備師駐防。
還有帝國南方的閩浙,兩廣地區也有不少的兵力。
北方就更不用說了、陝西長安,河南鄭州、江北徐州、河北天津、東北沉陽都是楚軍重兵佈防的區域。
不僅僅是戰略要地,大城市佈防區域,實際上大楚帝國在每一個縣裡都會駐防一定的正規軍,少則數十,多則數百人,雖然這些地方地方兵力都是丙等守備部隊,但是依舊是正規軍。
大楚帝國在本土腹地裡部署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是為了什麼?
難道是防禦外敵?
別搞笑了。
這年頭,哪有什麼外敵能夠打到大楚帝國的本土腹地啊……
這些數量龐大的正規軍,更主要的作用其實是用來對內彈壓,威懾一切潛在的反叛勢力的。
擺上一百多萬的大軍,就是為了告訴那些潛在的野心家,甚至是一些對社會不滿的普通人:別搞事,不然把你全家的骨灰都楊了。
這就是「不敢反」。
不過軍事彈壓和威懾,這只是最後一道保險,甚至是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東西,要想真正的長時間的維持統治,還是需要讓人們不願意反。
如果能夠好好的生活,除了神經病,野心家外,普通人誰會願意玩造反啊,嫌命長啊。
絕大部分普通人,還是希望能夠安安穩穩過日子的,如果日子能夠過的稍微好一些,那麼就更好了。
而大楚帝國的一系列對內對外政策,其實都是圍繞著讓人們不願意造反這一目標而推動。
制定統一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扶持農業發展等等,並不是大楚帝國的高層官員們真的關係這些泥腿子的死活……人家是高高在上的新權貴,怎麼可能真的關心這些泥腿子的死活。
兩者都不是一類人!
帝國的權貴階層們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目標很簡單的,讓農民們能活下去,甚至吃好喝好住好穿好,這樣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流民甚至起義軍。
明王朝是怎麼滅亡的?表面上是楚軍推翻的,但實際上在楚軍崛起之前,明王朝就已經千瘡百孔了,西北區域的各路義軍都快要把明王朝的根都給刨了……哪怕是沒有楚軍,按照當年的情況,陝西起義軍最後也能把崇禎逼死在煤山上。
這些教訓,大楚帝國高層們可是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大楚帝國的高層對流民以及潛在的起義軍是極為警惕,所以才會有一旦某個地方受災後,帝國就會迫不及待的搞各種賑濟救災,甚至把災民一股腦轉移到其他地方搞移民。
就是為了避免大規模流民的出
現,進而避免起義軍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