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黃河大橋和海軍的變革(第1/3頁)
章節報錯
到了濟南的第二天視察,羅志學前往郊區,視察並主持了濟南黃河鐵路大橋的通車儀式。
站在岸邊,看著前方這座規模浩大的鐵路大橋,羅志學不由得發出了感嘆:“這就是工業的魅力啊!”
這是目前大楚帝國境內第一座超長大橋,設計全長足足有一千多米。
這座黃河鐵路大橋,乃是大楚帝國最近十年來修建的技術難度最高,同時也是最長的一座大橋。
為了建造該橋,大楚帝國的橋樑工程師們使用了眾多的新技術,比如氣壓沉箱法建造橋墩。
該技術最開始還是海軍那邊搞出來用來建設海軍基地用的,後來開始用於橋樑的建造,主要還是各種鐵路大橋。
同時還大規模使用鋼材建造大橋,使得橋樑的結構強度更高,可以讓單孔跨度更大。
當然了,成本也更高!
但是在這之前,大楚帝國的橋樑建造上已經大規模使用熟鐵了,並設計使用了多種結構的橋樑結構,什麼鍛鐵鏈吊橋,箱型鍛鐵梁橋,桁架橋什麼的都有。
藉著設計建造各種鐵路橋的機會,大楚帝國的橋樑設計師們腦洞開啟,各種亂七八糟的設計以及工程技術什麼的都拿出來以一實驗。
比如建築材料上使用熟鐵,鋼材,橋墩上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橋墩使用氣壓沉箱法。
而有了海量的試驗後,大楚帝國的橋樑建造技術在短短數年內就獲得了巨大的突破,而融合了眾多新技術之後,才有了濟南黃河鐵路大橋。
這是一座火車和馬車行人雙用的鐵路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走火車,一層走行人和馬車。
在承順二十六年完成設計定稿,並正式開工,經過三年施工後正式建成並通車。
實際上這條鐵路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完成了主要的工程,但是濟南地方以及鐵路總公司方面,為了在羅志學面前表現一番,愣是接著各種收尾工程的名義拖到了現在。
就是為了等到羅志學到濟南視察的時候,視察並舉辦通車儀式。
隨著羅志學簡單在橋樑上了走了走,看了看,最後下達了正式通車的命令後,一輛披紅掛綵的列車就緩緩的開過了這橋長達一千多米的鐵路鋼橋。
看著火車順利透過後,羅志學露出了笑容,對著周邊的官員道:“很好,這座大橋的建成,意味著我國的橋樑技術又突破了新的極限,朕希望諸位臣工再接再厲,為朕,為帝國子民帶來更多的大橋!”
羅志學很清楚這座橋樑的意義!
因此濟南鐵路大橋,其意義不僅僅是本身能夠連線中原鐵路的黃河兩岸,也是給大楚帝國的橋樑建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並進行了驗證。
後續大楚帝國完全能夠根據濟南黃河大橋的經驗,去設計並建造類似的鋼橋。
然後繼續發展,最終實現在長江下游,準確的說是在金陵城裡建造一座長江大橋的願望。
大楚帝國的橋樑專家們,做夢都想要在金陵城修一座橫跨長江的大橋……
可惜要在金陵城裡修建跨長江大橋,因為需要兼顧航運的需求,同時此地長江非常寬闊,而且水深,這都導致了難度極大,目前還達不到相應的技術水準。
拋開金陵長江大橋這個終極目標不說,藉著濟南鐵路大橋的成功經驗,大楚帝國完全能夠修建後續的漢天長江大橋,並把楚北的鐵路網和漢天府以及楚南的鐵路網連線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的鐵路大橋,比如鄭州那邊,按照羅志學的規劃,後續也會在華北地區,沿著太行山脈東側修建一條鐵路,以連線中原和華北平原西部地區的。
如此的話,鄭州那邊就會需要修建一座黃河大橋,之所以選擇在鄭州,而不是洛陽修。
那是因為根據之前的一系列考察,橋樑專家們認為在鄭州地區的黃河河段,更容易修建大橋。
這條華北西線鐵路以及鄭州的鐵路大橋如果能夠修成功,那麼鄭州就會成為中原地區的鐵路樞紐。
其戰略地位會變得和徐州、濟南等地一樣重要。
——
視察並主持了濟南鐵路大橋通車儀式後,羅志學又視察了濟南里的一個主要工業區。
不過當地工業發展情況不咋地,沒有什麼比較特殊,值得羅志學關注的企業或產品。
因此走馬觀花一樣看完之後,羅志學就結束了在濟南的視察,隨後乘坐御用專列往東而去。
他要去青島海軍基地看一看。
青島海軍基地,它不僅僅是大楚帝國在北方沿海地區的重要軍港,同時也是重要的戰艦製造基地。
不說別的,僅僅是一個青島海軍造船廠,就值得羅志學來看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