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不如沿海城市發展的快速!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裡,沿海地區的經濟普遍高過內陸地區,同時南方沿海高過北方沿海的緣故。

主要是長江以南地區,並沒有在明末時期裡遭到太大的戰爭破壞,早早就被大楚帝國收入囊中,然後得以快速發展工商業,陸續圍繞著資源地、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起來了大冶工業區(漢天府)、當塗工業區(應天府)、蘇松工業區(江南行省)、廣州工業區(廣東行省)這四個大型工業基地。

然後逐步向外延伸,在各省省城以及重要城市裡發展出來了相當規模的工商業,如長沙、南昌、杭州、寧波、泉州、廉州、惠州等地發展的都還算不錯。

長江以北地區則是起步慢了一些,當然了,大楚帝國起家的楚北地區是例外,襄陽早早就開始發展紡織業,乃是大楚帝國裡五大紡織中心之一。

安廬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江北省地區,受困於早期黃河奪淮入海,年年洪澇,三年一大澇,當地官府每年都是忙著救災賑濟百姓,哪有時間和精力以及資本發展工商業了。

安廬行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早期官府下了巨大的決心,但是也只扶持出來一個淮南礦務公司而已。

江北行省就更不用說了,在徐州發展起來之前,也就通州那邊的紡織工業不錯,乃是全國第四大紡織工業中心,但是揚州、淮安這兩個明王朝時期的經濟重鎮卻是已經不服繁華,只能依靠著京杭大運河還有鹽務勉強維持著大城市的體面而已。

更往北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這些省份在明末時期都是屬於清一色的戰亂地區,明末時期的各路義軍和叛軍還有東擄……最後也少不了明軍官兵。

他們如同一把把梳子一樣,反反覆覆的在這些地方梳了一邊又一遍。

別說什麼工商業經濟了,這人口都比崇禎初年的時候少了一大半。

義軍活動最為活躍,義軍和官軍來回拉鋸的陝西、豫西等地,丁口更是十不存一。

當年義軍們玩造反,可不是溫情脈脈的,早期義軍玩造反,玩的可是挾裹的那一套。

什麼是挾裹?

簡單來說就是義軍的大軍抵達一個地方後,殺光敢於反抗的人,搶走所有能吃的糧食,順帶燒光所見到的房屋。

然後再舉起所謂的旗幟說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再號召青壯加入自己去推翻罪惡的明王朝。

糧食被搶光,房屋被燒燬,甚至連農田的青苗都被踐踏的農民們,為了活命只能加入義軍。

加入義軍後,青壯成為了義軍的炮灰士兵,老婆孩子則是跟在義軍後頭。

這些義軍會吃完一個地方,就前往下一個地方,如同蝗蟲一樣吃光沿途所有能吃地方,並把青壯挾裹帶走,所以義軍一旦開頭那一票幹得好了,那麼在很短的時間裡規模會急速膨脹……從幾萬人到幾十萬人只需要區區幾個月時間。

所以經常會看見動不動就好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義軍……但這些所謂的義軍,其實大部分都是被挾裹來的義軍家卷,真正的義軍士兵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

這種挾裹模式,能夠讓義軍在很短暫的時間裡就拉出一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軍,甭管戰鬥力咋樣,但是人數肯定夠。

所以義軍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是真的。

當然了,官軍也沒比義軍好到哪裡去,官軍倒是不玩挾裹,但是官軍搶糧啊……

而且有時候官軍還更壞一些,因為官軍光搶糧不挾裹,就等於把民眾的口糧全帶走後,不管民眾死活了。

義軍同樣搶光民眾的糧食後,好歹還會把裡頭的青壯挾裹帶走!

你說不搶糧的官軍?

這天底下還那裡還有不槍糧食的軍隊啊!

哪怕是楚軍打仗,也是經常玩‘就食於敵’的,在統一戰爭時期打內戰如此,如今跑到邊疆和海外擴張的時候也是如此。

雖然就食於敵這四個字,看起來比搶糧食要高雅一些,但本質沒什麼區別,頂多楚軍做事的時候手段更加柔和,並且瞄準的目標群體要更特殊,並且人數稀少。

楚軍一般不會直接動手搶糧,收糧這種事,一般都是稅務部乾的。

稅務部裡的那些稅警們,為什麼直到現在還如此的臭名昭著,迎風臭十里啊……就是因為當年收稅收的太狠,而且收稅的目標往往都是地主士紳們。

畢竟一個地方的存糧,基本都在那些地主老財的手頭上。

那些苦哈哈的賤民們,榨乾他們也沒幾兩油的,價效比太低了!

所以當年戰爭時期稅務部們的工作目標從來都不是底層民眾,而是中高層,尤其是那些地主老財們最受稅警們的歡迎了。

當年這些稅警們,每一天的工作不是在抄家,就是在去抄家的路上。

而這些地主士紳們往往也是掌控著社會輿論話語權的群體……

對抗不了你,動手也收拾不了你,難道還不能背地裡罵一罵你?

所以縱然多年過去了,現在各種稅法體系已經深入人心了,士紳商人們也習慣交稅了……但是他們該罵稅警的時候還是會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