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比老子還不要臉(第3/4頁)
章節報錯
至於圍繞著交叉河口同時發展,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幹……想要跨河同時發展,首先你得解決兩岸交通問題。
想要在這年頭修建橫跨數百米江面的大橋不是那麼容易的,更別說還需要讓河流保持通航能力,需要保持一定的橋淨高,技術難度很大的,投資更是個龐大數字。
目前別說河源州這種破地方了,就算是強如松江府,面對如何在黃浦江上建設橋樑,而且還不影響到黃浦江上的航運也是一頭莫展,橋都沒有談何發展黃浦江東岸地區啊。
同時大楚帝國首都金陵城,這只是一個泛稱,其城區包括了三部分,即江南西郊的江寧縣城、江南東郊的上元縣城、還涵括了長江北岸的江浦縣縣城區域。
簡單來說,三個縣的縣城組成了應天府的府治,同時也是大楚帝國的首都金陵城。
但是金陵城的核心區域一直都是在長江南岸的江寧以及上元區域,至於江北的江浦區域則是發展的非常有限,甚至連工廠都沒有多少……
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原因,還是兩岸交通往來非常麻煩,只能依靠渡船!
而採用渡船的話運輸量小,成本高。
所以對於城區發展而言,其實河流是有利有弊的,河流帶來了更便捷的對外交通,但是也會侷限當地城區的對外擴張的發展。
在宋阿林看來,河源州城這地方就不太適合發展什麼工業,交通不便利,周邊也沒啥資源……就連地方也只有周邊一小片狹長的河谷平坦的地方,兩邊都是大山……
在這種地方,註定了一些傳統的工業行業就搞不起來,反倒是依託當地一些特產,經濟農作物之類高一些簡單的加工業有些搞頭。
顯然,這不僅僅是宋阿林看到了這些,身為知州的王圖更加清楚自己治下的河源州看似地方大,但實際上要啥沒啥,連人口都沒有多少,搞勞動密集廉價產業都競爭不過那些人口密集的地方。
不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圖之前詳細走訪了河源州諸地,發現整個河源州里也不是沒有任何的可取之處。
比如沿著新豐江一路西進,然後沿著忠信水北上的話,就會來到一大片盆地,也就是燈塔盆地。
這片地方在粵北山區裡屬於非常難得的平坦地區,可以推動大規模的糧食種植,這件事之前也已經在做了,而後續幾年裡王圖也會把農業發展的重心放在這個燈塔盆地的開發上。
糧食永遠是地方發展的最重要的要務,不管是自己種植糧食也好,還是透過發展工商業經濟,從其他地方採購糧食也好,當地的糧食供應必須足夠。
要不然民眾吃都吃不飽,談何發展啊。
而其他方面,還得向大山裡找吃的!
河源山多啊,其中不少地方的環境氣候都比較適合種植茶葉的,王圖就想著把茶葉種植搞起來,再搞個配套的茶葉加工,打造茶葉一條龍的產業鏈。
同時當地也有不少地方適合種植一些水果,可以依託水果搞一些水果罐頭
再加上之前在和平那邊搞起來的腐竹加工業等原有的經濟農作物種植以及加工產業,最終打造一個綜合的經濟農作物種植以及加工產業鏈。
他的目標,就是把河源州這個人們眼裡,要啥沒啥的窮鄉僻壤發展成為加農農產品輸出州。
透過農產品種植以及加工,即能提高當地農民們的收入,也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還能夠讓官府獲得寶貴的稅收收入用來改善基礎設施。
比如東江航道的疏通工作,王圖已經是盯著很久了,之前擔任和平知縣的時候,因為和平當地的不少加工農產品等外運到珠三角銷售,都是需要依靠東江以及其支流的航運。
但是因為通航能力實在太差,嚴格限制了當地的產品外運。
如今這種問題擴大到整個河源州後,也就顯得更為嚴重和突出了。
雖然粵贛鐵路之中的廣州到河源段的鐵路已經開通,今年年底鐵路線還能夠繼續往北開通到龍川。
但是鐵路運輸貴啊!
除非沒有選擇,否則的話對於時限沒有太大要求的大宗貨物,一般都是選擇船運的,因為走鐵路運輸的成本會更高。
對於普通商品而言,成本稍微漲那麼一點,那麼影響都很大的。
此外雖然鐵路已經開通了,並且往後鐵路還會繼續向北延伸一直到贛州,最終和江西境內的粵贛鐵路江西段相連。
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火車站的!
鐵路沿線上的火車站間隔往往幾十公里甚至更遠,這意味著就算是想要透過鐵路運輸,也需要把貨物從產地裡拉到火車站。
這種看似短途的陸運距離其實也很麻煩,想要讓這些道路通暢,就需要投資大量資金對道路進行擴寬,維護。
而河源各地的陸地道路情況可不容樂觀,哪怕是官道也不咋地。
疏通東江以及其幾條支流的航運條件,尤其是把那幾處淺水灘進行治理;同時對境內的一些主要官道進行改善維護;這是王圖對基礎建設定下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