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比老子還不要臉(第2/4頁)
章節報錯
也就是採用一艘大馬力吃水很淺的拖輪,後面牽引多艘小噸位,吃水淺的駁船航行。
如此可以比較好的解決淺水河道的通航能力比較差的麻煩。
不僅僅在一些小江河上出現有,就連昔日的南北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上,目前也出現了不少的駁船。
反倒是長江中下游這種大型內河航道,用不著這些玩意,因為長江航道的通航能力非常良好,從漢天府到吳淞口這一段中下游幹流航道上,可以貫通吃水四米五的船隻。
至於揚子江流域,即金陵城到吳淞口這一段那更條件優良了。
優良的長江航道條件,再加上造船技術的持續進步,鐵肋木殼船讓大噸位的船隻建造起來成本持續降低,而且蒸汽機技術持續發展,艦載蒸汽機的動力,那是一年一個臺階。
三大蒸汽機為了競爭,在高壓蒸汽機領域裡的研發投入可是不惜血本的,如此也就不斷的推高了蒸汽機的效能。
承順二十一年的時候,蒸汽機的最大實際使用蒸汽壓力不過零點二五兆帕,但是現在已經的一些特製蒸汽機,已經能夠做到零點四甚至零點四五兆帕了,蒸汽壓力的提升直接推高了蒸汽機動力的增加。
同時三大蒸汽機廠商還有各自的優勢技術,比如天津機械公司的多脹式蒸汽機,廣州機械公司的新式火管鍋爐等等。
三大蒸汽機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讓大楚帝國的高壓蒸汽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蒸汽機的迅速發展又反饋到了火車以及輪船行業上來。
火車頭的馬力越來越大,能夠拉動的貨物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
而船隻也能夠造的越來越大,並越來越快。
如今長江航道上,已經有不少上千噸的蒸汽輪船在運營了,其中當屬柳河航運公司的順江號,在一大票航運公司的船隻上普遍採用公司名加數字編號為艦名不一樣,這艘內河輪船能夠被賦予單獨的艦名,就意味著這船不一樣。
其排水量達到了一千二百多噸,採用蒸汽機以及風帆混合動力,蒸汽機動力由明輪驅動,純蒸汽機動力下最大航速達到了七節,屬於客貨兩用的大型內河船隻,定期往來漢天松江航線。
滿載時,其最大載客數可以達到一千人。
如此優越的效能也讓這艘船隻的造價達到了十八萬楚元,這可是金本位下的楚元,可不是十八萬兩……真要按照十幾年前的白銀計價的話,按照現在的金銀比例,那麼就是接近三十萬兩了。
如此大的投入,也是讓這艘客輪成為了柳河航運公司正在運營的最大一艘江輪,也是目前大楚帝國裡各大航運公司的第一大民用江輪。
嗯,那些軍用船隻不算……近衛軍下屬的艦隊去年才服役了一艘排水量兩千多噸的近海淺水戰列艦……比順江號大多了,嗯,你沒聽錯,近衛軍也是有艦隊的,而且還是正兒八經的戰鬥艦隊,配屬有一大堆戰艦的那種,不是陸軍那種所謂的運輸艦隊。
不僅僅是海軍,近衛軍連空軍都有呢,大楚帝國唯一的一支熱氣球飛行隊,就嫡屬於近衛軍。
順江號也好,其他航運公司也好,他們打造的那些數百噸乃至上千噸的中大型江輪,基本都只能航行在長江中下游或者是其他的通航條件不錯的河道上。
而在東江就不行了!
東江的下游航道通航能力不錯,幾百噸的船隻可以跑,但是惠州府城歸善往北的東江河段通航能力就急劇下降了。
從這裡一直河源州的龍川縣,存在著大大小小多個淺水河灘,哪怕是當地官府對這些淺水河灘進行過治理,不過規模小,成效也並不大……
畢竟東江中上游的河源州並不是什麼經濟發達的地方,投入巨資疏通航道的話,有點得不償失。
再加上幾十噸的小船也不是不能走,這些小船再加上駁船的話,其實也能初步滿足當地的運輸需求。
至於一百多噸的船隻,也就只有在現在這種夏季的豐水期才能夠看見了,等到冬天枯水期的時候,珠江二十七號江輪這種船隻,想要透過其中的幾處淺水灘就會非常麻煩……必要時候甚至還需要人工挖沙,疏通河道才能前進。
宋阿林乘坐著珠江二十七號江輪一路往北走,一路上也是順風順水,沒有遇上什麼水情,更加沒有遇上什麼水匪之類的。
非要說有點什麼事,那就是船上有幾個乘客顯然不適應這種長途小船的顛簸,以至於吐了一路。
而宋阿林自然不是暈船的那個,他本身從小就在江邊長大,這些年做生意天南地北的闖蕩,基本也都是坐船的,從小就不知道暈船為何物……
順利抵達河源州城後,宋阿林看著這個三面臨水的小城市,一時間有種穿越了時空的錯覺……彷彿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整個城市小不說,而且基本都是老舊建築,
河源州州治,也就是以前的河源縣縣城,在設州之後,這縣城也就變成了州治。
整個城市規模很小,三面環水,只有南邊的才是陸地,這種地形在軍事上倒是很不錯,屬於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但是對於工商業發展而言,侷限性就比較大了,這周邊適合發展的平原地帶本來就比較小,而且還被兩條河流的交叉口分割為三片地方!
這種情況下,只能是發展其中一片地方,至於另外兩片地方只能暫時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