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一腳踹飛一個土著(第2/5頁)
章節報錯
甚至實際差距還要更大一些,因為原時空裡英軍可沒有大規模的使用木製彈託加金屬圓盤引信的榴彈,使用的還是傳統的實心炮彈以及木製引信榴彈,也沒有彈託。
但是楚軍,可是大規模列裝了木製彈託加金屬圓盤引信的榴彈。
楚軍一向來都非常重視火炮發展,也非常重視榴彈的發展的,打仗的時候一般也是榴彈不要錢一樣往外打。
某種程度上來說,楚軍如今的火炮技術,是領先於國內其他行業的,發展到現在,其整體技術水準已經相當於原時空十九世紀中期,也就是美國南北內戰時期了。
相對來說,步兵武器的發展反倒是要緩慢一些,其火帽擊發槍大概也就相當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水準。
火炮也好,火槍也好,楚軍的裝備至少領先荷蘭人好幾代以上!
荷蘭人現在連靠譜的成熟燧發槍都沒有裝備,連線列戰術都還沒開始搞呢,但是楚軍都已經開始玩火帽擊發槍了。
早期燧發槍和火帽擊發槍之間的差距,按照原時空的說法,那就是至少兩百年的差距!
上述僅僅是武器上的領先,而萬炳林陸軍少將的自信也不僅僅來源於武器上的領先,還有武器領先所帶來的先進戰術。
武器這東西,從來都不是單獨的。
新武器的出現,是能夠帶來戰術上的變革的。
火繩槍的出現,導致了西班牙方陣、荷蘭方陣、瑞典古斯塔夫方陣這種經典的戰術。
燧發槍的出現,導致了線列戰術的出現,並在火帽擊發槍時代、米尼步槍時代裡發展到巔峰。
而等到後裝步槍的成熟並使用,那麼散兵戰術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然後隨著彈倉步槍,機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等逐步出現,步兵的作戰寬度也就越來越大,從間隔三米左右擴大到五米,六米甚至十多米。
線列時代裡,一個師的作戰寬度只有一兩千米甚至幾百米;而到了普法戰爭時期,一個師的作戰作戰只有幾公里;但是到了二戰時期,一個師的作戰寬度可以達到十多公里;至於現代戰爭裡那就更寬了,一個高度機械化的合成師控制數十公里寬,上百公里縱深的戰場區域也是常有的事。
先進武器給楚軍,同樣帶來了戰術上的極大變化。
當荷蘭人等一大票歐洲國家還停留在古斯塔夫方陣,頂多就是增加火槍手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八十左右,開始採用不太靠譜的燧發槍師,楚軍已經是把線列戰術玩出花來了。
當歐洲那些軍隊的炮兵部隊,還在玩輔助步兵作戰,戰鬥的時候單純發射實心炮彈攻擊數百米外的敵人,甚至連專門的炮兵部隊編制都不多的時候,楚軍的炮兵部隊已經玩了十多年的步炮協同,早已經建立起來各種專業化的炮兵部隊。
並且在戰鬥中廣泛採用榴彈,野戰中的炮擊距離更是擴大到了一千多米。
陸軍裡使用最多的十三年式115毫米野戰炮,發射實心炮彈的時候,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千三百米,其最新生產的改進型,即十三年式甲二型115毫米野戰炮,因為加大了仰角,提升了炮膛精度,改進了發射藥,其有效射程可以達到驚人的一千五百米,最大射程更是可以達到一千九米百米。
而當代歐洲各國,包括荷蘭人他們使用的同級別野戰火炮,也就是十二磅野戰炮,有效射程還停留在五六百米,多不過七八百米的階段……就這樣往往還比楚軍裡的十三年式改進型野戰炮更加沉重……
雙方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從武器再到戰術,甚至是雙方士兵的戰鬥素質,都是全方位的。
萬炳林可不相信對面荷蘭人計程車兵們能夠天天敞開了肚皮隨便吃,然後長年累月進行高強度的專業訓練,這從對面那些荷蘭人的體型就能夠看的出來。
儘管距離還有些遠,但是萬炳林陸軍少將透過單筒望遠鏡,依舊可以清晰的看見對方在城頭上的部分士兵。
這些士兵的身高普遍都不算高,而且也比較瘦弱,不像是楚軍這邊計程車兵,一個個全都是一米七以上,而且身材都非常的壯實。
這士兵的戰鬥力強不強,某種程度上來說從體型上就能夠看的出來。
不是說牛高馬大就一定戰鬥力強悍,而是說身形瘦弱計程車兵們,肯定是伙食不咋地,伙食不咋地就無法接受高強度的日常訓練。
如果日常訓練都不充分,非要說他戰鬥力有多麼的強悍,你信嗎?
而對面的荷蘭人士兵,怎麼看也不像是能天天吃飽飯,天天能接受高強度訓練的樣子。
連荷蘭人士兵都如此,邊上的那些爪哇人土著士兵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個都瘦弱的很,就這種爪哇土著士兵,赤手空拳的情況下,萬炳林麾下第十四師計程車兵不敢說一個打十個,但是一腳踹過去,踹實了肯定是一腳踹飛一個!
畢竟他第十四乃是大楚帝國裡少數的甲等戰備師,選拔新兵的時候條件相對要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