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含磷量比較多的話,低溫效能就很差了,偏偏國內的諸多鐵礦裡,本身就含磷比較多,因此很多廠家做出來的鋼材料其實低溫效能很渣水……

此外,如果是含硫比較多的話,那麼高溫效能又不乍地,溫度一高就會變得非常的脆弱。

這具體到武器上也是如此,比如說在北方嚴寒地區使用的武器裝備,對低溫效能就要求比較高,含磷量要低到一定的程度,要不然的話,在動不動零下二三十度的北方地區作戰,刀具盔甲槍炮什麼的一敲就碎豈不是很尷尬……

而十五年式馬刀的低溫效能就非常不錯,人家是專門針對低溫環境下進行了最佳化,下了大力氣降低含磷量的。

因此這種馬刀很受騎兵部隊的好評,目前已經取代了早期的五年式馬刀成為了楚軍騎兵的制式騎兵刀。

擅長不同領域的武器研發也不是陝甘武器公司才有的情況,其他武器公司也有這種情況。

就和兩廣武器公司,他們在抗腐蝕領域以及山地作戰的武器領域上有著非常突出的優勢。

其生產的十五年式燧發槍專注於沿海、熱帶地區使用,其槍管對比陸軍標準版略短一些,擁有優秀的抗腐蝕效能。

因此十五年式燧發槍已經成為了海軍陸戰隊以及海軍水兵們的標準配發火槍,此外南洋各地駐軍的陸軍部隊也廣泛裝備使用。

這種燧發槍和十三年式燧發槍外觀差不多,乃是從十三年式燧發槍裡改進而來。

而十三年式燧發槍,也是目前大楚帝國裡的主力火槍,同時也是其他多種改進火槍的原始型號。

十三年式燧發槍,其標準型乃皇家理工學院以及槍械研究蘇等研發機構共同研發,五大武器公司都可以獲得專利以及相關的技術資料進行生產。

這種燧發槍是大楚帝國裡第一種擁有高擊發率的燧發槍,其效能非常優秀,擊發率遠遠超過火繩槍。

一經面世就成為了大楚帝國陸軍的標準步槍,生產量非常大,目前五大武器公司總計生產了至少八十多萬支,覆蓋了大部分陸軍主力部隊,即甲等師以及乙等師。

此外還有各大武器公司根據十三年式燧發槍改進研發的子型號,比如十五年式燧發槍,這是以十三年式燧發槍為基礎,針對沿海以及熱帶作戰需求進行了針對性改進的熱帶型步槍。

還有河北武器公司研發的十四年式騎兵燧發槍,也是根據十三年式燧發槍改進的。

其實十三年式燧發槍,除了陸軍標準型號外,也有騎兵使用的短管型號,即十三年式騎兵火槍。

但是並不受騎兵的歡迎,因為十三年式騎兵火槍其槍管非常短,本意是為了讓騎兵們方便在馬背上直接裝填並開槍……

但是,大楚帝國的騎兵們,現在可不會在馬背上使用燧發槍……他們要麼下馬列陣步戰,要麼直接揮著馬刀衝上去……

你研發一種在馬背上開槍的騎兵火槍,人家騎兵都懶得搭理你!

針對這種情況,河北武器公司研發了槍管雖然對比陸軍款槍管短一些,但是對比十三年式騎兵款要更長的騎兵型號……就這麼一個小改動,就獲得了騎兵的歡迎。

其槍管對比基本款略短,可以讓騎兵們攜帶騎馬行軍,但是也不至於太短,免的下馬列陣作戰的時候射程、威力的時候吃虧。

為了在拼刺刀的時候不吃虧,還特地配發了一種更長的槍刺。

所以,楚軍騎兵裡的十四年式騎兵燧發槍,配發的並不是刺刀,而是槍刺。

說白了,這就是一款可以騎馬揹著走,然後下馬使用的常規步槍,對比陸軍基本型就是槍管稍微短了一些,但是如果加上延長的槍刺,其總長度和陸軍基本款沒啥區別!

人家騎兵,就是把這玩意當陸軍基本款使用,然後玩線列作戰的,從沒考慮過在馬背上使用這種火槍!

目前來說,光是十三年式系列的燧發槍,楚軍裡就大規模裝備了三種,分別是十三年式陸軍款燧發槍,十四年式騎兵款燧發槍,十五年式熱帶款燧發槍。

這三款火槍同出一源,槍機結構幾乎一摸一樣,不同的是槍管長度、加工工藝、配發的刺刀/槍刺等。

這說的還僅僅是十三年式系列燧發槍……實際上大楚帝國陸海軍以及近衛軍裡,裝備的火槍可不止十三年式系列。

已經停產,但是還沒有退役,依舊在部分乙等師以及守備丙等師裡服役的二年式燧發槍的後續各種改進型還有好幾十萬支呢。

二年式燧發槍的各種改進型號更多,更復雜,軍方陸續裝備了十多種二年式燧發槍的改進型,還在服役的也有四種。

其後期改進型號,尤其是經過了槍機改造的後期改進型號還是挺靠譜的,擊發率不會比十三年式燧發槍差多少。

光是步兵所用的主力火槍,目前就有兩大系列,子型號七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