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鐵肋木殼船江寧號(第3/4頁)
章節報錯
產量是非常大的,而實際上大冶鋼鐵公司目前的生產的熟鐵,主要供應的並不是造船業,而是各種型別的機械行業。
區區一艘試驗艦,撐死了也就用個一兩百噸原材料而已,這還得算上報廢率……實際用料更少一些。
畢竟你總不能讓一艘標準排水量才六百多噸的船隻,直接用六百噸的船體材料吧……會浮不起來的……
所以,原料問題不大,技術難點在於如何加工這些原料,讓其達到設計需求的效能。
造船用的鐵肋,可不能直接使用含碳量太低的熟鐵,熟鐵之所以是熟鐵,就是因為含碳量太低,而含碳量太低的話,就會比較軟,缺乏硬度。
因此大冶鋼鐵公司會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在生產過程裡會控制熟鐵含碳量的比例,進而生產出來含碳量不同的鐵產品來,一般來說主要生產含碳量比後世標意義上的低碳鋼稍微低一些的熟鐵,兼顧可塑性方便加工,還能保證一定的硬度,在大楚帝國工業界裡也被稱之為軟鋼。
至於含碳量更高的中碳鋼或高碳鋼,其實大冶鋼鐵公司也能直接生產出來,但問題是生產出來難以進行加工,只能直接生產鐵鑄件,而鐵鑄件效能往往不咋地,太脆太硬。
含碳量高到一定程度,那就是沒啥用的生鐵了。
大冶鋼鐵公司所提供的就是含碳量稍微高一些的熟鐵,即軟鋼。
不過即便是軟鋼擁有一定的加工效能,然而對於大冶重型機械公司而言依舊難度非常大,主要是造船用的軟鋼零部件都非常大。
這對加工裝置的要求非常高。
這對於以及處於水動力機械裝置的大楚帝國工業界而言,加工這些大型零部件難度非常大,如果數量少的話還可以慢慢搞,不惜成本的搞,然而造船用的材料所需要的零部件可多了去……
這意味著需要工業化量產,生產的成本不能太高。
這就很麻煩了!
大冶重型機械公司那邊從去年開始就開始研究,試圖解決相關的技術難題,但是到目前來說,進度並不順利。
後續怎麼解決,什麼時候能夠解決,那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了。
當然了,即便是目前不能解決工業化量產的問題,他們依舊能夠透過一些土辦法搞出來少量的造船用的大型零部件供應給軍方。
只不過價格非常貴而已。
就和之前他們生產一些特定,訂單數量極少的大型零部件一樣,同樣也是透過一些土辦法去搞,搞是能夠搞出來,但是成本就特別高,產量也低。
大冶重型機械公司所面臨的問題,松江海軍造船廠也瞭解一些,但是這和他們造船廠也沒啥關係。
松江海軍造船廠作為承接了江寧號護衛艦建造訂單的造船廠,他們只負責造船本身,嚴格上來說有點像是一個組裝廠!
至於零部件本身,尤其是大型鐵鍛件這種東西……拜託,那真心不是他們的業務範圍。
你讓他們搞大型鐵鍛件,就讓他們直接生產戰艦上所需的艦炮一樣,專業不對口……
松江海軍造船廠也沒管人家大冶重型機械公司這麼搞出來的零部件,反正等到第一批零部件抵達後,他們就開始了正式的建造工作。
承順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前期籌備了大半年的鐵肋木殼船試驗艦,即江寧號護衛艦正式在松江海軍造船廠裡的十二號幹船塢裡鋪設了龍骨,開始了建造過程。
海軍方面對此也比較重視,海軍艦政部造船司司長林亮澤海軍少將以及其他海軍技術軍官們都參加了這一艘試驗艦的開工儀式。
海軍艦政部,尤其是造船司方面對江寧號護衛艦非常重視,造船司的那些人一直都是想要搞出來更大,效能更好的戰列艦來。
但是因為材料的限制,嗯,也就是木料的限制導致難以成行,尤其是超大噸位的木製船隻的船肋,這破玩意根本無法解決。
適合的船肋木料本來就不多,而噸位越大的木船,對船肋木料的要求也就越高,對樹木種類、年份、大小、晾乾時間等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以大楚帝國的地大物博,再加上南洋各地的木材產出,然後輔助一些後期的人工干預的方式讓木料獲得彎曲角度。
幾百噸,千把噸的船所用的船肋材料勉強還能夠滿足要求,但是兩千多噸甚至三四千噸的戰艦所用的船肋木料就太難搞了。
再加上大噸位船隻對承重的能力要求更高,純木材料製造戰艦其實已經不行了,哪怕是現在大楚帝國裡的木製戰艦,其實內部也使用了大量的鐵製零部件,比如各種連線結構很多都是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