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方的距離進一步拉近,當雙方距離只有區區一百多米的時候,之前一直都在壓制速度,以維持陣型的楚軍騎兵,終於是進入了最後的襲步衝鋒的狀態。

楚軍騎兵們,並不在刻意的壓制速度維持陣型,而是讓戰馬發揮出來的最大的衝刺速度。

對面的準格爾騎兵,還要更早一些進入襲步階段,而這樣一來,本來隊形就比較鬆散的準格爾騎兵,在進入襲步階段,不再維持陣型後,隊形就更加鬆散了。

看上去準格爾的騎兵們彷彿一大片,席捲了前方的大片地方,看起來彷彿聲勢極大。

但這種浩大的聲勢,對於騎兵衝鋒而言其實沒啥好處……因為這邊山漫遍野都是騎兵的聲勢浩大,往往也意味著隊形不夠嚴密!

反觀對面的楚軍騎兵,哪怕是進入襲步階段放開速度壓制,騎兵和騎兵依舊維持了比較嚴密的隊形。

而這樣的差別,也就導致了雙方真正遭遇的時候,楚軍的騎兵彷彿一柄利劍一樣,直插準格爾騎兵的鬆散陣列。

這……同樣也是以前明軍邊軍騎兵以及東擄騎兵們和楚軍騎兵交戰的時候,所遭遇道的情況。

明明兵力差不多,甚至己方兵力更多,但是卻被楚軍騎兵的衝鋒給直接打穿了陣型,傷亡也要更多。

這是因為在區域性上,或者說雙方實際交戰的有限區域裡,楚軍騎兵往往能夠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

現在就是這樣,雙方對撞在一起後,丹巴就發現自己周邊的十多個親衛,每一個人都至少遭到了兩個楚軍騎兵的圍攻,個別倒黴的甚至同時遭到了三四個楚軍騎兵的圍攻。

附近的其他部下也差不多,都是陷入了被圍攻的危險境地。

然而在兩側以及後方,更多的準格爾騎兵卻是隻能在外圍光看著,因為高速衝刺的緣故,他們甚至中途大角度轉向馳援遭到了圍攻的友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裡頭的友軍被楚軍騎兵圍攻。

尤其是戰場上最顯眼的丹巴,丹巴那和普通準格爾騎兵不一樣的穿著,以及身邊的親兵存在,使得他遭到了大量楚軍騎兵的圍攻。

哪怕他身邊的親兵們拼死護衛,但是也擋不住呼嘯而來,彷彿無窮無盡一樣的楚軍騎兵來襲。

而這些親衛們雖然一個個武藝強悍,要說單打獨鬥,估計在場沒有任何一個楚軍騎兵能夠比得上他們,但是在戰場上,尤其是這種大規模的戰場上,個人的武藝其實作用很有限。

武藝高強的丹巴親衛,能夠擋住,避開一把馬刀,兩把馬刀,但是他們躲不開三把,四把馬刀。

短短十幾秒裡,丹巴周邊的十多個親衛就死傷殆盡!

緊接著,丹巴就直接暴露在了無數的楚軍騎兵的馬刀之下!

丹巴同樣武藝強悍,反應能力過人,第一時間就躲過了連續三把馬刀的襲擊,甚至還反手用手中的彎刀把其中的一名楚軍騎兵砍傷墮馬。

但是……下一秒,他的眼角餘光裡就出現了一片寒芒,隨即只覺得脖子一痛,瞬間後他就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從戰馬上墮落!

丹巴,終究還是沒能衝出去!

不僅僅他們也,他的部下大部分也沒能衝出去!

這一場慘烈的騎兵對沖作戰裡,丹巴所部九百多騎,包括丹巴在內,當場死傷超過三百餘騎。

其他人嘗試逃亡,但是三百多名向東逃亡的準格爾騎兵,最終也沒能逃出去,他們很快就被第八十六騎兵團追上,然後聯合了增援而來的第八十七騎兵團進行了剿滅。

還有兩百多名準格爾騎兵一路向西倉皇而逃……但是這些人其實下場更慘。

向東逃亡的三百多準格爾騎兵,雖然遭到圍剿後死傷了半數以上,但還是有半數作為俘虜活了下來。

而向西逃亡的兩百多準格爾騎兵……楚軍一度派遣的騎兵前往追擊,但是隨著這些準格爾騎兵深入沙漠後,楚軍騎兵則是停止了追擊,繼續往西追的話,前往追擊的楚軍騎兵自己都沒把握能回來……

從此以後,沒有人看見過這兩百多準格爾騎兵了。

畢竟西邊,那可是一望無盡的沙漠。

沒有任何補給,甚至連備用戰馬都沒有的他們,根本不可能活著走出這片沙漠深處。

這一場攔截作戰,前後持續了大半個月,但是總歸是獲得了勝利,除了剿滅了敵軍騎兵外,還繳獲了大批的騾馬,光是上好的中亞馬就繳獲了兩百多匹,普通堪用的乘騎蒙古馬也有一千多匹。

但是這些繳獲以及敵軍傷亡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楚軍經過這一場圍剿作戰,徹底剿滅了這支給楚軍後勤線帶來了巨大危險的準格爾騎兵部隊,讓嘉峪關到哈密方向的後勤運輸線能夠安全無恙。

這才是楚軍高層更加看重的作用。

要不然,楚軍方面也不會出動也整個第二十二騎兵師以及第十九師駐防在瓜州為代表的沿途各城鎮、堡壘上。

在後方維持後勤線的部隊,除了第四騎兵軍本身的兵力外,後頭還有兩個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