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搞不好,敵軍還沒殺進來,這陣型就得被這些嚇壞的騾子從內部破壞掉。

這也是前線部隊基本不使用騾子,清一色使用挽馬運輸拉炮、運輸物資的緣故。

騾子雖然力氣要更大一些,耐力也不錯,而且也更好養活,但是容易驚慌,而且驚慌後直接尖叫打滾的特性,使得它們並不適合靠近前線作戰。

在如今的楚軍裡,基本只有在大後方,大規模進行物資運輸的時候,才會使用騾子。

畢竟自從帝國收復漠南以及東北後,已經不缺蒙古馬了。

就算是質量更好的中亞馬,隨著持續多年的種馬引進以及自身的培育,大楚帝國也是持續培育出來了一批質量上乘的中亞馬。

而大楚帝國大馬營軍馬成進行精心培育的中亞馬,已經和從之前葉爾羌汗國等西域地區直接引入的中亞馬有所區別。

大楚帝國的馬政人員在引入的阿拉伯馬、中亞馬,再加上本地河曲馬進行擇優培育後,最終得到了全新的中亞馬。

如果講究一些,這玩意其實血統很複雜,同時擁有蒙古馬,阿拉伯馬,哈薩克馬、青海馬諸多血統。

經過精心培育的中亞馬,平均肩高已經達到了一米四,這個肩高遠遠超過了蒙古馬,但是也繼承了蒙古馬的優良特點,那就是耐力特別好,容易飼養。

相對應的,短途速度只能說尚好,爆發力欠佳。

但是這也得看和什麼馬比,如果是和蒙古馬比,爆發力完爆之……如果和阿拉伯馬比,只是有所不如,和純血馬比,妥妥被完爆……

這種中亞馬,用後世的觀點來說,其實更適合用來作為輕型挽馬以及中長途乘騎用馬使用。

然而對於楚軍而言,這已經是目前為止,大楚帝國陸軍所能夠得到的最佳軍用馬了,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說比同樣引進有所培育的阿拉伯馬都要更適合軍用。

因為這玩意,耐力好,適合乘騎,這也意味著適合輕騎兵使用,並且能夠讓輕騎兵在更遠的距離上就開始策馬跑步進入戰場,這意味著更高的戰場機動能力。

如今楚軍的不少主力騎兵部隊,已經開始陸續換裝中亞馬,只不過如今中亞馬的數量還不夠多,楚軍大部分騎兵部隊依舊只能使用蒙古馬。

如今的大馬營軍馬場,就是大楚帝國裡專門培育繁殖中亞馬的軍馬場,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淨,避免被劣馬汙染,陸軍方面直接把大馬營軍馬場裡原有的蒙古馬全部遷移走了。

同時為了培育更多的中亞馬,大楚帝國陸軍已經在漠南以及其他幾個馬場,尤其是濟州島上都設立了專門的中亞馬軍馬場。

就是想要培育更多的中亞馬。

在大楚帝國陸軍裡,自主培育的中亞馬已經逐步進入軍隊內服役,並作為騎兵乘騎用馬使用。

而後勤部隊則是大規模使用蒙古馬,在南方地區蒙古馬不適應的地方,則是使用培育後的西南馬,西南馬雖然矮小,但是卻能使用南方地區的氣候以及地形,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這種看似矮小的馬種作為楚軍南方兵力的主力役用馬了。

大楚帝國選擇馬匹,不同地區的部隊是使用不同的馬匹的,就和武器一樣,哪怕是同口徑的火炮也分成好幾種,以適應不同的作戰環境。

沒辦法,大楚帝國疆域太大,南北幾千公里,東西幾千公里,從北邊的冰原再到南邊的熱帶雨林,從東邊的沿海再到西邊的沙漠。

從低海拔平原再到西邊的高原,幾乎覆蓋了所有地形,所有氣候。

而在不同地區作戰的部隊,對武器以及騾馬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很難進行統一化。

因此,大部分時候相對於效能而言,楚軍更在意適應能力,

武器如此,騾馬也如此。

這也是西北前線的第四騎兵軍的各部隊裡,騎兵大多配屬中亞馬,步兵以及後勤部隊配屬蒙古馬,而騾子則是一頭也看不見的緣故。

這也避免了第二輜重團下屬的第一輜重營進行防禦作戰的時候,不用擔心騾子被火炮驚擾,因為他們就沒配屬騾子……

彭三宇轉頭看了眼後頭,馬伕以及車伕等輔助人員,已經把挽馬安置好,後方應該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了。

現在,他們需要面對的就是奔襲而來的敵軍騎兵了。

而這個時候,彭三宇也聽到了遠方傳來一陣隆隆聲,那是大量戰馬的馬蹄踐踏大地後所發生的聲音。

少量戰馬所發出的聲音不大,但是上千甚至更多的戰馬奔跑的聲音卻是驚天動地,哪怕是在很遠的距離上也能夠聽見。

沒多久,彭三宇就看見西北邊的天空捲起了一陣煙塵!

出現煙塵沒多久後,一道低矮的山頭的頂部,就出現敵軍騎兵的身影,哪怕距離很遠,但是也能夠從對面散亂的隊形以及亂七八糟的服飾裡可以看的出來,那是一支遊牧民族的傳統騎兵部隊。

在這年頭,很容易就能夠把楚軍騎兵和其他軍隊的騎兵區分出來。

楚軍騎兵要麼穿著灰色常服,要麼穿著明晃晃的鋼製板甲,並且統一制式,隊形也往往非常的整齊,一眼看過去就知道這玩意是大楚帝國騎兵。

“來了!”彭三宇收回了視線,然後重新落在自己的手下身上:“抓緊時間檢查裝備!”

彭三宇看著有幾個手下計程車兵似乎有些緊張,當即道:“放心,他們衝不進來,我們安全的很!”

“到時候你們按照我的命令做就行,讓你們裝填就裝填,開槍就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