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戰爭的陰雲(第2/4頁)
章節報錯
大楚帝國是有野心的,因此在武器研發上一直都沒有落下,哪怕國內統一戰爭結束,也把東擄滅掉後,國內的武器研發依舊沒有停下步伐。
十三年式燧發槍的研發成功並且開始列裝,這就是持續多年研發的成果。
而除了十三年式燧發槍外,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在這些年也持續推出來了一系列的新式武器並裝備軍方。
其中的核心就是火炮了。
楚軍的火炮技術,在早期的時候其實不咋地,那一堆的野戰炮的鑄造技術,雖然採用了大量的機械生產,但是本質上還是和之前的技術沒太大的區別。
真正的革新是榴彈的研發成功並使用,採用木製彈託,並使用木製引信的榴彈成為了楚軍的大殺器,在統一戰爭時期就開始裝備使用,如今已經成為了楚軍不可或缺的重要彈重。
而在火炮上生產工藝上,尤其是在化學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突破,使得了楚軍方面的材料技術以及加工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的突破。
同樣是青銅火炮,但是如今楚軍生產的青銅火炮,在效能上已經比以往有了巨大的進步,主要就是青銅材料上的進步以及加工火炮的工藝有著巨大的進步。
因為青銅本質上是一種銅合金,而不同比例的銅合金在效能上是有著比較大的差異的,大楚帝國的研究人煙根據多年的反覆試驗,如今搞出來的青銅合金在效能上已經大幅度超越了舊式的青銅合金。
同時高強度鐵合金材料的持續突出,也讓機械裝置出現了較大的進步,這使得了加工火炮的大型機械裝置能夠做到效率更高,加工精度更高。
而這些最終體現出來的就是,楚軍新研發生產的青銅火炮,在效能上已經比國內統一戰爭時期的青銅火炮強了一大捷,在最大射程、末端動能、射擊精度以及重量上都有卓越的進步。
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承順十二年研發成功並開始裝備陸軍的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
這也是大楚帝國軍方,對火炮型號進行全面改革,把火炮的區分從炮彈重量改為口徑後的第一款新列裝的火炮。
由於榴彈的大規模裝備並使用,繼續使用炮彈重量為標準進行區分火炮種類變的複雜而且不直觀,比如十八斤榴彈炮,其發射的榴彈炮實際上沒有十八斤……
哪怕是實心炮彈,因為材料的變化,其重量也會不一樣。
因此,早些年楚軍內部就有以口徑進行火炮劃分的說法,等到承順十二年後則是開始在新研發的火炮上採用新編號,並把舊式火炮也改為新式編號。
不過因為習慣的問題,很多人在口頭依舊使用多少斤火炮。
但是官方檔案上,現在已經開始使用年份+口徑+種類的劃分方式了。
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則是第一種採用全新編號的新式火炮,定位於師屬主力火炮,用以取代大量的老舊九斤野戰炮,嗯,九斤野戰炮也是115毫米口徑,兩者其實屬於同一種火炮。
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採用了全新的青銅合金材料為炮管,採用了更高強度,重量更低的鐵碳合金炮架,嗯,其實也就是鋼。
炮管加工上,採用新式的水動力大型趟車對內壁進行加工,使得內壁更加光滑,精度更高。
再配合專門高精度生產的炮彈,那麼密封性更好,動能更加充足,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精度也更高。
最關鍵的是,新式材料因為效能更加優秀,在保證同等射程和威力的情況下,重量還能夠做到更輕。
所以光看表面的話,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也早期生產服役的九斤野戰炮區別不大,都是一個炮架再加個炮管,但實際效能差距較大,而且不是一項兩項的效能差距,而是全方面的效能差距。
同樣採用新材料和新工藝生產並裝備的還有十二年式90毫米野戰炮;十二年式六十五毫米野戰炮,這兩種火炮也就是相當於以前的五斤野戰炮、兩斤半野戰炮。
上述三種,也是楚軍目前的主力野戰火炮。
此外還有榴彈炮,同樣採用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十三年式115毫米輕型榴彈炮、十三年式150輕型榴彈炮,這兩種榴彈炮,乃是楚軍師一級的主力榴彈炮,主打輕量化設計。
可以說,在承順十二年開始,楚軍就開始使用一系列新的青銅火炮了,畢竟材料以及工藝技術上的突破後,也是能夠迅速應用到所有青銅火炮上的。
除了這些常規的師屬火炮外,楚軍還有不少的重型火炮也陸續採用這些新工藝。
包括獨立重炮部隊使用十四年式130毫米加農炮、十四年式170毫米榴彈炮、十四年式兩百毫米榴彈炮,這些火炮一般不用於野戰,主要用於攻城,畢竟都比較沉重。
不過青銅新工藝和技術主要適用於陸軍,畢竟青銅火炮比較貴,而陸軍的火炮為了追求輕量化,同時更多數量的陸軍火炮也都是一些中小口徑的火炮,用料不多,所以才使用青銅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