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縣級工業區,說是工業區呢,但其實上除了極少數地方外,其實大多隻是隨便在縣城郊區劃拉一塊地皮而已,絕大部分都是徒有其表,絕大部分縣其實也都懶的搞,畢竟轄區內要啥沒啥,能能做小機械廠,打造一些農具廚具之類的就已經是極限的,直接一對一給政策優惠就行了,也沒必要特地搞個什麼工業區出來。

如果是他透過了府級稽核,那麼就是府級工業區,享受相應的府級優惠政策,這種府級工業區倒是多一些,不過還是那句話,大部分依舊是徒有其表,只有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府才能夠建立小規模的工業區,但是整體影響也不算大。

如果是透過了省級稽核,那麼就是省級工業區,能夠享受相應的省級優惠政策,基本上,如今帝國裡幾乎每一個省都有這麼一個省級工業區,比如楚北的襄陽工業區,楚南的長沙工業區,廣東的廣州工業區,河北的天津工業區,浙江的寧波工業區,江北的通州工業區,安廬的鳳陽工業區……就連沒多少人的甘肅,都搞出來一個所謂的蘭州工業區。

各個省級工業區受限於自身情況,規模有大有小,但是這些省級工業區也都是算是大楚帝國裡的重要工業區了,支撐起來大楚帝國近半的工業產值。

再過來就是目前為止僅有的三個國家級工業區,分別是漢天府的大冶工業區,應天府的當塗工業區,江南省松江工業區。

這三個國家級工業區,其他先不說,但是政策優惠條件是巨大的,頭兩年免除所有稅收,後三年減半徵收。

《重生之搏浪大時代》

這個優惠政策,是指國稅以及地稅一起,屬於全面優惠。

很多地方為了發展自身的工業,其實也在申請成為國家級工業區,但是一直都沒獲得批准而已。

畢竟如今大楚帝國的國力有限,不管是技術人員還是扶持資金等等,都是有限的,大楚帝國高層想要的是先集中力量搞一批工廠,再帶動更多的工廠,進而形成工業良性發展。

所謂的國家級工業區也好,省級工業區也好,其實都是透過稅收優惠來刺激資金投入工業外,也是為了把零散的資金以及各類人才和資源都集中起來,目的是為了集中資源辦大事。

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榔頭,這裡搞一個廠,那裡搞一個廠。

在當代交通落後,陸地運輸只能靠腿,河運和海運也只能靠風帆的時代了,全面開花是不靠譜的,光是運輸成本就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

唯有集中資源重點發展若干地方,才能夠迅速獲得突破取得成績。

如此情況下,其實帝國高層對地方上一股腦的搞什麼工業區,是保持在口頭上支援,實際上啥也不給的態度。

但是,遼東這邊不一樣!

在羅志學的規劃裡,遼東是要打造為帝國的大型重工業基地的,尤其是鋼鐵生產基地,因此必要的政策扶持是不會少的。

工業部的代表團彙集了考察以及和遼東地方的會談成果,透過快報送到了金陵城後,羅志學只是簡單看了眼,緊接著就是批示准許在遼東籌建國家級工業區,以扶持發展鋼鐵為核心的重工業,要求各部門相互配合,儘早完成工業區建設。

有了羅志學的批示後,各部門迅速行動了起來。

最先行動的不是工業部或其他內政部門,而是軍方……

因為,軍方首先要確保工業區的安全啊……雖然有遼東長城以及沿途不少邊城堡壘可以阻擋東擄人的大規模入侵。

但是在漫長的遼東長城裡,人家東擄人派個小股兵力殺進來玩個襲擾破壞什麼的,簡直不要太容易。

為了避免後續工廠建設,農業生產的安全有所保障,第三集團軍方面準備在部分割槽域裡,發動區域性的快速打擊作戰,儘可能的把東擄人往更北邊的方向進行驅逐。

雖然已經進入初冬時分了,但是這種區域性的中小規模快速反擊,也用不著攜帶大量的重型火炮或輜重,主要還是以騎兵作戰為主,因此打起來雖然麻煩了點,但還是能打。

於是乎,遼東那邊再一次掀起了戰火,楚軍頻繁的騎兵出擊,讓剛逃到深山老林裡剛安頓下來,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的東擄人又是雞飛狗跳,不得不放棄了靠近長城的大量村落定居點,往遠離遼東長城的方向進行繼續遷移。

還有一部分在遼東東部區域的東擄人,甚至都跨過鴨綠江逃到了朝鮮那邊,為了追擊這些東擄人,楚軍部分兵力也直接跨過了鴨綠江殺了進去。

隨著楚軍兵力大規模進入朝鮮半島後,李氏王朝也是大為恐慌,連忙派遣使者求見大楚帝國方面,請求臣服……

但是前頭打仗的楚軍將士們,一個個眼裡只有軍功和升官發財……什麼臣服藩國之類的,哪有直接斬殺大量敵軍攻城掠地,為帝國開疆數百里功勞大啊!

負責該方向軍務,率領五千多混成部隊作戰的第十一師副師長馮宇樹准將,根本就沒見這些所謂的李氏王朝的使者,直接率部奔襲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