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其中一些看上去非常賺錢的行業,官方也不會去搞什麼壟斷,而是放開了讓民間資本自行投資,競爭。

《最初進化》

這裡頭,又涉及到了大楚帝國的財政收入體系裡,工商業方面的財政收入並不是以官辦企業的利潤為主。

實際上大楚帝國的官辦企業裡,除了大楚帝國鹽務公司外,其他的基本都不怎麼上繳利潤,要麼不賺錢,要麼賺錢後又投入到了生產當中。

至於鹽務公司,這是個例外,這玩意就是用來撈錢補貼財政的,哪怕是交稅過後,一年還有大幾百萬兩銀子的利潤呢。不過明年開始估計鹽務的利潤就沒那麼高了,因為帝國高層覺得鹽務利潤太高了,得加稅……

明年鹽務方面的總收入估計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還是一千五百萬兩銀子上下,但是其中絕大部分都會變成鹽稅上繳國庫,而不是和之前那樣還有相當多一部分以利潤的名義上繳。

畢竟大楚帝國的商業財政收入,主要是以工商業稅收為主,甭管是官辦企業還是民辦企業都得交稅……不能因為你是鹽務公司就變得特殊的。

別說鹽務公司了,就算是財務部嫡屬的鑄幣局下屬的幾個鑄幣廠,那都得交稅!

在大楚帝國,交稅是一件很嚴肅的事,馬虎不得。

稅收是財政的基礎,而財政又是維持統治的基礎。

因此,大楚帝國方面一向來都很重視稅收工作,哪怕是在剛收復的遼東也如此。

順帶一提,在九月下旬開始,在遼東的楚軍第三集團軍發動了新一輪的攻勢,十幾萬大軍從錦州、營口等地出發殺向沉陽。

除了第三集團軍本部兵力外,還有歸順的漠南蒙古數十部投軍青壯們組成的第三騎兵軍四萬餘騎,從漠南蒙古方向殺入了東擄人控制的最後一片漠南蒙古部落控制區,也就是遼河套地區。

僅僅是半個月後,楚軍第三集團軍就拿下了沉陽,數天後拿下了鐵嶺,緊接著收復遼海。

同時第三騎兵軍也拿下了遼河套南部區域,殲滅了部分死活不投降的頑固分子,並迫使了剩餘蒙古部落投降。

而在東線,嫡屬於第三集團軍,不過一直以來都是獨自行動的第七軍則是從遼東半島出發攻佔鳳凰城,海軍方面也派遣了登陸部隊進入鴨綠江,並攻佔了鎮江堡。

這一場只持續了大半個月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進行的極其順利,圓滿的完成了第三集團軍上下的既定戰略目標:收復整個遼東地區以及遼河套南部突出部地區。

但是有的也有失。

楚軍方面之所以能夠進展的這麼順利,那是因為沒有遭到東擄人頑強的抵抗,楚軍進攻沉陽之前,豪格就已經提前率領城內軍民向北撤退。

同樣的其他城池的東擄軍隊乃至民眾也是如此。

而楚軍方面之所以匆匆忙忙發起進攻,不惜冒著初雪進行戰鬥,也是因為發現了東擄人大規模軍民撤退的跡象。

可惜的是,雖然逮住了不少東擄人,但是其主力還是順利撤出了遼東範圍,跨過了遼東長城回到了北方的深山老林裡。

這勢必會讓大楚帝國在後續的征戰裡遭到一些麻煩。

但是東擄人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了。

相對於關心逃入深山老林裡的東擄人,大楚帝國高層更關心在遼東的稅收工作!

大楚帝國目前所控制的遼東地區,範圍西至山海關,東至鴨綠江,南至渤海/黃海。

而北邊的話,東部區域以遼東長城為界,而西部以及中部區域相對於明王朝時期加入了部分遼西走廊以北的部分割槽域、遼河套南部區域。

加入部分漠南蒙古東部地區,主要是為了加強對漠南蒙古東部區域,尤其是遼河套地區的管理以及控制。

大楚帝國是準備在上述區域進行移民屯墾,把這些地方從遊牧地區變成農耕遊牧相結合的地區。

大楚帝國的遼東省,相對於明王朝時期的遼東而言,實際面積要大了不小,但是人口卻不多。

主要是遼東地區持續多年的戰爭,包括明王朝時期和東擄的戰爭,再加上楚王朝和東擄的戰爭,導致了當地大量人口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