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同以往的大楚經濟模式(第2/4頁)
章節報錯
當然,按照當時的說法,士紳才是百姓……至於底層民眾,和牛羊無異,不算百姓……
所以,天下之財則是被士紳們拿走了,更關鍵的是他們還不交稅。
有明一朝,商稅佔據財政收入的比例都極小,大部分年份裡都是個位數百分比,幾乎看不見超過百分十的比例。
各種商業不交稅也就算了,士紳們連田畝稅也不交……於是乎明王朝的財政就完蛋都不能再完蛋了,堪稱有史以來經濟體系以及稅賦體系最糟糕的一個王朝……
要是古代門閥時期,人家門閥不交稅的話,好歹還會組織軍隊幫助抵禦外敵保護自己的家園,但是明王朝計程車紳們則是見人就跪……
為什麼?
因為門閥有需要保護的東西,這些門閥基本可以看成是一個個軍閥,外敵打過來要他們的地盤,人家自然是要反抗的。
但是士紳,尤其是讀書人群體為主計程車紳,人家可不是什麼軍閥,更沒有什麼自家的地盤需要保護,跪起來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再回到宋王朝,其特殊的經濟模式以及稅收體系,讓宋王朝變成了一個財政收入極多的王朝。
不過宋王朝在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時候,不是採取以工代賑,而是直接把災民青壯招募進入軍隊裡。
雖然都是花錢,但是以工代賑和直接招募災民青壯進入軍隊,這兩者出發點就不一樣。
以工代賑是為了讓受災民眾度過難關,同時興建的這些基礎設施也能夠成為他們災後恢復生產的重要幫助,恢復後續生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而直接招募青壯從軍,這是以杜絕叛亂為主,正所謂有亂民而無亂軍,只要軍餉給足,軍隊一般不會發生混亂,除非將領謀亂,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至於恢復生產,這並不是他們所考慮的主要重點。
只是宋王朝這些災民組成的軍隊基本沒啥戰鬥力,並且一招募進入就長期養軍,最終導致了宋王朝的財政崩潰。
而這一點,在大楚帝國裡並不存在,大楚帝國投入資金救災,本質上是為了恢復生產,所以災害一過那麼受災地區就能迅速恢復正產,不僅僅災區民眾能活下去,而且還能持續為帝國稅收做出貢獻。
之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在大楚帝國的大力賑濟以及其他各類措施下,雖然承順七年有不少地方都有受災,不過都沒有造成太大的動盪。
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饑荒,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民,總體上負面影響都控制在了當地府縣,並且度過了難關後,後續會組織恢復生產,等到明年風調雨順又是一條好漢!
只是各地頻繁出現的災害,帝國為了救災,減輕農民們的負擔,會針對受災地區減免農業稅,所以承順七年的農業稅是沒有出現太大的增加,反而因為今年黃河黃河流域出現了不小的洪澇有所下降。
但是大楚帝國的經濟體系和稅收體系,和傳統封建王朝不一樣,大楚帝國和宋王朝一樣,也是屬於重視工商的王朝。
和明王朝官方親自下場,啥行業賺錢就壟斷什麼不一樣,大楚帝國是透過官方引導,扶持民間資本投資。
官辦企業雖然也有很多,但是隻涉足國防以及民生產業,國防不說,而民生基本也只涉足了兩個行業,一個是糧食,一個是鹽業。
甚至就連鋼鐵都沒有進行壟斷專營,更別說什麼茶葉,瓷器,紡織這些產業了。
對於一些輕工業,官方非但沒有壟斷,反而是大力扶持,鼓勵民間資本進行投資,如今大楚帝國裡踴躍出現的大量新式紡織行業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今大楚帝國的機制布,依靠著物廉價美已經成為了不僅僅暢銷國內,而且也成為了拳頭出口商品。
大量來到大楚帝國進行貿易的船隻,除了購入瓷器、絲綢、茶葉等傳統華夏出口商品外,機制布也成為了他們大量購入販賣的商品。
此外隨著大楚帝國逐步控制了西北地區,也就是陝甘地區後,獲得了大量的羊毛來源,因此毛紡業也是迅速出現,其高階的毛呢料也成為了出口商品之一。
怎麼說呢,大楚帝國的工商業模式,是以官辦企業控制專營至關重要的國防、鹽業、糧食行業這三大行業,這三大行業不允許民間資本投資,也不允許地方財政投資,只能有工業部自行投資。
重要行業,比如鋼鐵,礦務,機械,造船這些重工業以及少量關乎民生的輕工業,則是官方投資為主,但是官方資本也不會進行壟斷……民間資本要進行投資,官府還相當歡迎,只不過重工業投資投資大,回報也比較慢,所以民間資本暫時涉足不多,多是一些小礦山,小鍊鐵廠,小機械廠什麼的,影響暫時不大。
而輕工業上,尤其是不影響國防安全以及民生的行業,則是官方少量投資引導,扶持鼓勵民間投資為主,江南省蘇州府的蘇秦紡織公司的快速發展,就是這一政策的典型產物。
同時主導並引導民間資本投入其他行業,比如輕工業甚至是鋼鐵,煤炭,機械,造船這些重工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