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時代的航海,風險還是極大的,哪怕是專業海軍也經常出現事故,跑海的船隻出海了回不來,那是很常見的事。

大海無情可不是開玩笑的。

因此這年頭的海運,除了軍事需求或政治需求這種根本不講究成本,更不講道理的特殊情況外,一般商業海運都是運輸高附加值的東西的,極少會去運輸大宗廉價物資的……

因為會把褲衩都賠光……

——

在沒有蒸汽機,沒有火車,沒有蒸汽輪船的年代裡,鋼鐵廠的選擇是必須考慮到運輸成本這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而遼東呢,這地方有著一個其他地方都沒有的優勢,那就是既有鐵礦也有煤礦,極為適合大楚帝國的這種大規模工業化鍊鐵。

嗯,哪怕是大楚帝國的這種水動力鼓風機吹練法,那也是機械化工業生產,和小作坊式的手工鍊鐵不是一個概念。

如果能在遼東建立一座大型的鋼鐵廠,可以就近獲得大量的優質鐵礦以及煤炭,如此能夠讓運輸成本大幅度降低,鋼鐵的成本也相應大幅度降低。

練出來的鋼鐵或者相應的鐵製品外運也方便,可以直接透過海運運輸。

鐵礦石和煤炭,這都是工業原料,量大而廉價,有時候其本身的價值都還沒有運費高……

但是練出來的鋼鐵就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品了,哪怕是遼東當地沒有什麼市場,但是透過海運到中原地區裡銷售也是有利可圖的。

所以,遼東巡撫衙門的季德華,在得知遼東,尤其是沉陽一帶有著比較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後,最近幾個月都是琢磨著如何進行開發利用,以撈取足夠的政治資本。

只要能夠在遼東搞好,那麼回頭左遷到金陵城當一任左侍郎也不是不行的,在左侍郎的位置上稍微熬幾年,估計也就能夠成為一部尚書,或者是成為權重部的左侍郎,進而順理成章的進入御書房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兩年,大楚帝國的高層人員晉升規模有所變化,早幾年都是和明王朝一樣,地方巡撫的地位是弱於侍郎的。

因此那個時候大楚帝國的巡撫再往上升,就會進入京畿各部成為右侍郎,品級不變,還是從二品。

但是大楚帝國和明王朝不一樣,明王朝只有六部,但是大楚帝國的文官系統的部級機構,卻是有十幾個之多。

怎麼說呢,尚書的含金量有所下降,侍郎就更不用說了。

作為對比,巡撫作為封疆大吏的實際權勢卻是不小。雖然沒有了軍權,但實際上大楚帝國的巡撫作為名正言順的一省主官,其實際權勢還得到了提升。

因此承順五年開始,羅志學就調整了高階官員的晉升規則,工作能力出色的巡撫直接一步到升遷為權重部門的左侍郎或普通部門的尚書,或同級別的右都御史等職務

同時選撥一一權重部門的右侍郎、普通部門的左侍郎外調到地方當巡撫。

這樣一來,就是大幅度提高了巡撫的政治地位。

以往的時候,按照升遷順序進行排序的話,是普通省巡撫最低,再過來是大省巡撫和普通部門的右侍郎,再過來則是權重部門的右侍郎、普通部門的左侍郎,再到權重部門的左侍郎。

看似品級一樣,但實際上中間差了好多層!

現在,則是把巡撫的位置,越過了普通、權重右侍郎以及普通部門的左侍郎,直接抬高了三級,僅次於權重部門的左侍郎之下。

由此可見羅志學對地方的重視。

而且他覺得,一個只在京城裡兜兜轉轉,天天勾心鬥角成長起來的部堂高官是沒啥用的,得經歷了京畿,又經歷過地方,並主政過一方的高階官員才能夠充當重任。

以往是沒這個條件,現在嘛,他打算逐步實行這種新式的官員升遷制度。

而各省巡撫,就是最好的御書房大臣的後備人選!

季德華自然也是瞄著進入御書房去的,要不然他也不屁顛屁顛的從繁華京城跑到鳥不拉屎,還冬天特別漫長,撒潑尿都能凍壞鳥的遼東來當巡撫啊!

要知道在金陵城的時候,他就已經是工業部的右侍郎了,不敢說權勢滔天,但是在偌大的金陵城裡也算一號人物,政治地位在各部左侍郎之下,超越其他各部右侍郎。

同時搞工業出身的他在帝國高層里人脈很廣,實際能力也很強,最近也是被不少人視為有機會進入御書房的高階官員之一。

但是吧……因為他是工業部出身,最早進入仕途的時候並不是什麼走科舉路,而是在襄陽兵工廠裡……

他最早,其實也就是個襄陽兵工廠裡的中級官員人員,對技術其實也就那樣,他擅長的是各種工廠裡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路順風順水的在襄陽兵工廠裡晉升為督辦,這個督辦可是正四品的職務,品級可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