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東北開發(9K)(第2/6頁)
章節報錯
鋼鐵!
礦務裡的鐵礦以及煤炭都是為了鍊鐵而服務的,而有了鋼鐵,才有各類機械包括國防產業,還有各種農具之類的。
這也是為什麼近代國家裡經常用鋼鐵產量還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原因。
因為鋼鐵是基礎中的基礎產業!
而偌大的華夏地區,鐵礦雖然不少,煤炭也多,但是優質煤炭和鐵礦卻是比較少,而能夠低成本開採並提煉的優質鐵礦和煤炭就更少了。
如果是兩者還在同一個地方的就極其罕見了。
大楚帝國目前兩個主要鋼鐵基地,也就是大冶工業區以及當塗工業區,這兩個地方都是屬於非常典型的鐵礦區,其鍊鐵所需要的大量煤炭主要依賴周邊的一些小煤礦以及江西萍鄉的煤礦。
現在看起來似乎也可以用,但是對於大規模鍊鐵產業而言侷限性非常大,尤其是沒有火車的年代裡。
很多地方的煤炭都是需要靠著馬車從山裡運輸出來,然後再裝上船隻順流而下。
比如江西萍鄉的煤炭,從大山裡挖出來後,要經過一百多公里的陸地運輸抵達株洲後,才能夠裝船,透過湘江再進入長江,然後抵達大冶或當塗。
要在這一段路水路運輸,都是順流而下,運輸量大,風險小,時間也比較快速,但即便如此,其運輸成本也比較高昂。
而在鍊鐵裡,煤炭的消耗量往往是鐵礦的好幾倍,兩者的比例達到四比一甚至更高一些。
想要練出來一噸鐵,大概需要一百多噸的煤炭和三四十噸的鐵礦石。
因此,鍊鐵廠其實最好是建立在煤炭產地,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運輸成本。
但是還是那句話,在缺乏蒸汽機的年代裡,沒有火車,就連內河運輸也是受到極大的限制,滿載貨物的想要逆流而上可不容易……就連海運其實也說不上多便利。
所以,大楚帝國後續建立鋼鐵廠的時候,更多的還是考慮運輸因素。
後續在天津建立的鋼鐵廠,就是因為邊上有灤州煤礦,同時靠近海邊方便運輸,周邊也有中小型的鐵礦石。
之前還在廣州設立了一家廣州鋼鐵廠,但是發現小打小鬧還成,想要做大做強卻是搞不了……
之前佛山那邊之所以能夠成為明朝時期的鍊鐵重鎮,是因為周邊有一些小鐵礦,這些小鐵礦挖出來的鐵礦石一般都是在當地使用木炭進行粗煉,然後再把粗鐵運往佛山進行進一步的精加工……說是它是鍊鐵重鎮,更不如說是一個粗鐵加工中心!
而大楚帝國的鋼鐵產業,尤其是工業部主導建設的大型鋼鐵廠,那都是奔著大規模量產去的,以往佛山那種小作坊式的鍊鐵模式並不適合,成本太高……
但是廣州周邊也缺乏豐富的煤炭資源,所以也就搞不起來。
最近工業部礦務司在瓊州島發現了儲量比較大的鐵礦,也發現了小煤炭,所以已經打算直接在瓊州島上建設一座鋼鐵廠,來一個就地鍊鐵,再把練好的鐵透過海運運往兩廣等地區。
為什麼不繼續在廣州搞而是在在海南搞……這涉及到了運輸成本問題。
這年頭需要一百多噸的煤炭和數十噸的鐵礦石,才能夠練出來一噸鐵。
而兩者的運費可是一樣的……不會因為是煤炭或鐵礦石就便宜一些,是鐵就貴一些的。
假設在廣州建設一座年產一萬噸鐵的大型鋼鐵廠,那麼就需要運輸一百多萬噸的煤炭或木炭過去,再加上幾十萬噸的鐵礦石過去……不說成本,且說這運力的需求也是無法解決的。
當代大部分海船都是隻有幾百噸排水量……上千噸的那都是超大型的海船,造價極其昂貴,那都是滿世界跑遠洋,專門運輸各類昂貴物資的,比如美洲的白銀黃金,東方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等。
而東亞沿海地區裡的運輸船隻,一般幾百噸都算是大的了,很多還是隻有幾十噸的小船呢。
哪怕是按照大型近海船隻,每一艘滿載五百噸貨物來計算,要滿足這個假設的廣州鍊鐵廠的需求,每年就需要好幾千艘/次的運力。
但是,如果你把鋼鐵廠直接建立瓊州島上,那麼外運只需要二十艘/次。
這兩者對比差距可大了去。
幾千艘/次和幾十艘/次,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擇!
而且海運可比順流而下的河運麻煩多了,風險也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