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石三鳥(第2/4頁)
章節報錯
經過這事後,後來羅志學就很少直接腦袋一拍搞照搬後世的政策了,而是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式,那就是提要求,給臣子一些思路,再讓臣子們自己去琢磨!
他的臣子們,才是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人,他們比羅志學更加了解當代的各種情況。
而經過眾多人進行討論,分析利弊的時候,羅志學也能夠從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再選擇自己想要的某個結果。
簡單來說,以前的羅志學要求自己提,事情也自己做……
但是現在,羅志學只提要求……至於怎麼去做,那是臣子們的事!
而經過這麼一轉變後,羅志學發現自己處理各項政務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並且制定出來的各項政策也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試點官辦義務教育失敗後,經過朝堂眾多臣子們的集體討論,最終拿出了的一個改善方桉進行實施,以達到羅志學所提出的要求。
羅志學提出的要求很簡單:“儘可能的提升識字率,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識字率!”
他也沒設定什麼具體的數值,因為設定數值就要涉及到統計……而且還是全國範圍內的大統計,那工程量比普及教育還大……
因為統計工作的困難,其實羅志學直到現在,依舊不知道自己的帝國到底有多少人口……只能是有一個大概的資料,七千萬左右!
而這七千萬里了有多少識字的,多少初通文墨的,有多少是無地農民,有多少是自耕農,有多少是士紳大戶,有多少城池人口,有多少是農村人口等等,通通都沒個準確數字。
而推論的一些資料也都是偏差極大。
比如農林部遞交的資料現實,全國人口裡,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農村人口,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口是城鎮人口,並且這百分之五人口裡,半數以上還是生活在集鎮上。
但是巡警部遞交的資料,和農林部偏差的資料極大,他們認為全國的城鎮人口應該達到了百分之十左右。
這兩個部門遞交的數字,偏差足足一倍呢……
為了搞清楚自己的帝國到底有多少人,子民們的識字率水平,生活居住地等基本的人口資訊,以便後續的政策制定和施行,羅志學去年的時候已經下令以巡警部為主導,其他各部門大力配合,各級地方衙門引導宣傳,建立起全國人口戶籍檔桉,並依託戶籍檔桉統計人口資料。
但是這是個大工程,沒幾年時間根本搞不定。
大楚帝國現在連一個基本的全國人口資訊都不知道,什麼識字率就更不知道了,只能是依靠抽樣推斷,比如選擇某一個地方進行調查,然後作為代表資料。
只是這些資料也不靠譜……
比如識字率,在江南地區的識字率根本無法代表其他地區的識字率…
江南讀書風氣盛行,識字率比較高,而其他地方則是要差的多,而這些差的多的地方里,彼此差距也比較大。
因為缺乏詳細的資料統計,以至於現在羅志學看帝國的各項情況,像是帶著一副度數不匹配的眼睛走路,看啥都是隻能看個輪廓,想要看仔細些根本不可能……
制定政策的時候,也只能是儘可能的把尺度放的更寬鬆一些,不會把數值定得太死,給下面的官員們留下一些空間,也給民眾們留下一些空間。
免的霧裡看花的時候,把目標定得太過超前,而下頭的官員們為了達到目標不顧民生瞎幾把高。
去年搞教育政策的時候是這樣,現在搞農業政策也差不多是這樣。
羅志學可沒說非要糧食增產到多少多少,開荒多少多少之類的……因為他現在連全國的糧食總產量都不知道,總耕地數量也不知道,可開發的耕地就更不知道了……
沒有詳細資料作為支撐,他隨口來個定死的目標,這定低了,下頭的官員一看,不用幹活也能做到了,於是就天天躺著看花遛鳥了…。
把目標定高了,下頭的官員一看,哎呀媽,這目標太高了,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了,那這麼辦?瞞報虛報唄……總不能告訴上頭我沒完成任務吧,別人一個個都是滿嘴胡話達到了目標,就你老老實實說沒完成目標,這不是找死嘛!
虛報瞞報都還算好的,就怕有些人為了達到目標,不顧民生搞各種極限操作,比如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強迫農民,以超出耕種能力大量開荒種地,最後搞出一地雞毛!
因此,這一次搞農業發展計劃的時候,羅志學是沒有給臣子們提過太詳細的目標的。
甚至關注點都是說要達到開荒多少土地,增產多少糧食,而是重點關注農業生產的恢復、修建灌既設施這些。
土地,其實有的,尤其是長江以北的各省裡,因為天災人禍,很多地方都是十室九空……
但是人沒了,土地卻是還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