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國戰(第3/4頁)
章節報錯
東擄人後續繞道蒙古,從喜峰口殺入北直隸,就是明王朝經營朵顏三衛全面失敗的苦果。
如此也就導致了楚軍殺入遼西走廊的時候,北方同樣也面臨著東擄控制下的朵顏三衛的威脅。
這也是第三集團軍在北方部署重兵的緣故!
在薊鎮一線,有第三集團軍麾下的第六軍,此時也朝著朵顏三衛的方向殺了過去!
同時在遼西走廊的北側,第八軍也是沿著遼西走廊北側的長城向東挺進,基本上和那邊的第三集團軍主力之第一騎兵軍,第九軍以及集團軍直屬部隊,還有近衛軍部隊保持同一節奏。
就是為了掩護南方主力部隊的側翼。
整個東北戰役,可不僅僅是隻有遼西走廊南部攻打幾個關卡城池而已,而是一場波及數百公里的大規模會戰。
遼西走廊這邊是主戰場,但是遼東半島方向還有第七軍,此時第七軍也已經做出了攻擊姿態,甚至襲擊了幾次東擄人,以威脅復州等地的東擄人,避免他們大規模調回錦州一帶。
在薊鎮方向,第六軍東進,威脅朵顏三衛。
在宣大乃至密雲一線,第二集團軍也是在土默特部的配合下,開始對漠南蒙古的東部諸部發動了攻勢。
嫡屬於第二集團軍麾下的第二騎兵軍以及密雲方向的第五騎兵師等若干獨立騎兵旅、團,數萬騎兵已經在漠南蒙古東部區域掀起了大規模的征戰。
整個東北戰場的覆蓋區域是非常大的,從宣大一線到薊鎮,再到遼西走廊,再到遼東半島,最後到高麗半島的皮島一線,到處都有大楚帝國將士的身影。
大楚帝國為了這一場全面進攻,已經累計投入地面兵力將近三十萬,目前直接參與一線戰鬥的兵力就有二十多萬人。
這還不算數以千計的各種大小運輸船隻,海軍的上百艘各類戰艦呢。
也沒算上後勤部方面組織的多達數十萬民夫青壯、明軍降兵組成的各種運輸團、營
大楚帝國和東擄人交戰的地方,可不僅僅只是在遼西走廊,更不僅僅只是在寧遠城一線。
要不然的話,東擄方面也不會如此被動,連援兵都抽調不出來啊。
實在是多線作戰,其他方向的兵力都被牽制住了,東擄人已經沒辦法抽調更多的兵力而已。
為了應對楚軍的全面進攻,為了支援遼西前線,東擄人之前都已經把他們的各種八旗裡的所有剩餘青壯都組織編入軍隊了,後續更是把高麗半島的僕從兵力都徵召了。
但是這些後續徵召的青壯,僕從兵的戰鬥力太差,在戰場上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作用。
東擄人只能是依靠著原有的主力部隊進行抵抗,如此也就深陷兵力不足,逐步潰敗的局面。
大楚帝國和東擄人的這一場東北戰役,打的就是一場全面戰爭,比拼的其實都不是什麼雙方將士的勇武,將領們的戰術謀略。
而是直接比拼國力!
很不辛,東擄人的國力遠不如大楚帝國,不管是人口還是錢糧都是全方位落後,他們根本無法抵抗楚軍那幾乎沒有什麼戰術性的全面推進。
前頭廣寧各城剛完蛋,後腳寧遠城也是陷入了危機當中。
從前頭一路撤退下來的東擄各部逃回到了寧遠城,順帶也把恐慌傳染給了寧遠城裡的東擄一萬多守軍。
自從楚軍前鋒殺到了晉莊驛後,寧遠城內的東擄守軍就已經開始恐慌了起來。
而在五月初六,楚軍第八軍在寧遠河上游順利渡江,並攻佔了興水縣堡、白塔裕堡兩地後,寧遠城內的東擄守軍就更加恐慌了……
五月十三日,在廣寧中右所一帶休整了多時的第三集團軍第九軍以及集團軍直轄兵力繼續東進,並很快抵達寧遠河西岸。
寧遠城,就在寧遠河的西岸!
雙方兵力,隔著寧遠河對峙!
五月十五日,趁著夏季漲水期,寧遠河水位比較高,大楚帝國海軍派遣了大批中小型戰艦沿河而上,為陸軍部隊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並掩護陸軍部隊搭建浮橋。
海軍的艦炮火力,可比陸軍的那些野戰炮什麼的強多了。
有海軍的艦炮火力掩護,再加上陸軍自身也有大批火炮往岸邊一擺,對面的東擄守軍連靠近襲擊楚軍搭建浮橋的工兵部隊的勇氣都沒有……
只能是遠遠的擺上了十多門火炮,隔著一千多米外對楚軍進行炮擊。
因為對方火炮少,距離也遠,所以雖然給楚軍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依舊沒辦法阻攔楚軍強行搭起了浮橋並開始了大規模過江。
五月十七日下午時分,浮橋初成,楚軍開始大規模過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