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什麼名義,但是那個時候的朵顏三衛是為明王朝所用的。

等到後來東擄人崛起後,明王朝持續對朵顏三衛進行拉攏扶持,以藉助他們的力量持續壓制圍剿東擄。

不過後續逐步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野心勃勃的想要統一漠南蒙古,並對眾多漠南蒙古的部隊發動征服戰爭。

在這個過程裡,眾多漠南蒙古的部落為了自保,轉投東擄人,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朵顏三衛的部落。

這些朵顏三衛的部落之所以背叛明王朝,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明王朝選擇了和林丹汗合作……

早些年漠南蒙古的局勢是非常複雜的,明王朝、東擄人、林丹汗以及其他漠南蒙古的部落各方勢力攪合在一起,為著各自的利益進行了聯合,征戰。

這一時期的漠南蒙古其實是一盤散沙,東擄人非但藉助不了他們的力量,反而受到他們的威脅,明王朝也能夠從中獲得林丹汗,部分朵顏三衛的力量。

但是自從十幾年前開始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是皇太極上臺後逐步穩住了其內部局勢,並轉移了戰略方向,把主要擴張方向從遼西轉為了漠南蒙古、高麗半島,透過征戰這些地區獲得人口錢糧牲口等物資。

漠南蒙古根本扛不住皇太極的八旗大軍!

而明王朝這邊,隨著崇禎上臺後,其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改變,以往的拉攏分化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強硬對外政策……

朵顏三衛的前後變化,就是這一政策的典型體現。

隨著和明王朝較好的林丹汗逐步征戰,試圖統一漠南蒙古的時候,一部分朵顏三衛的部落為了自保投奔東擄。

不過那個時候,依舊有一部分部落是選擇中立或者投向明王朝……

只不過崇禎君臣也許是誤判,也許是自大,又或者其他什麼亂七八糟的原因……他們竟然放棄了以往對朵顏三衛拉攏、扶持策略。

於是乎,剩下沒有投奔東擄人的朵顏三衛部落為了自保,最後也投奔東擄了。

崇禎實錄有記‘初,廣寧塞外有炒化、暖兔、貴英諸部。薊鎮三協有三十六家守門諸部。皆受賞。至是,中外迎上旨,並革其賞。諸夷已閧然。會塞外飢,請粟。上堅不予,且罪闌出者。於是東邊諸部落群起颺去,清遂盡收諸部而邊事不可為矣’

彆著急,這一段話因為是東擄人編寫的正史,所以得仔細看,慢慢看。

比如‘會塞外飢,請粟。上堅不予,且罪闌出者’光看這句話,你還以為明王朝很小氣,或者崇禎沒腦子,直接把朵顏三衛一腳踢到了東擄手中呢。

實際上當時朵顏三衛已經分化成很多部分,其中一部分已經投奔了東擄,還有一些被林丹汗給征服了,還有一些保持中立,再有一些則是投奔明王朝的。

明王朝在這個時期放棄朵顏三衛,實際上放棄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至於其他的朵顏三衛,早投奔東擄人去了……

但是人家東擄人可沒寫這個情況……而是惜字如金,前說三十六家,後說諸夷。

如此,當你看到‘會塞外飢,請粟。上堅不予,且罪闌出者。’這一段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認為是朵顏整個三十六家……實際情況下,當時只有少量中立或偏向於明王朝的朵顏三位的部落找明王朝求援……結果被崇禎拒絕了。

這一段‘於是東邊諸部落群起颺去,清遂盡收諸部而邊事不可為矣’就更扯澹了。

咋一看,朵顏三衛是在崇禎拒絕救援朵顏三衛後,朵顏三位才投奔東擄的,但實際上早十幾年前東擄人就已經透過戰爭收復了一部分部落,又有一部分部落在林丹汗的逼迫寫投奔東擄自保……

朵顏三衛最終整體投奔東擄,很大程度是受到林丹汗試圖統一漠南蒙古的緣故,和明王朝有些關係,但是關係也沒那麼大……

說白了,明王朝末期自身難保,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決定朵顏三衛的整體走向,撐死了就是沒有繼續拉攏而已。

但是不細究,光看東擄人寫的明史或崇禎實錄,你會得出朵顏三衛之所以投奔東擄,是因為崇禎太傻逼的結論……

史書,尤其是後朝編寫前朝的正史,咱們得用懷疑、辯證的態度去看,不然的話,你看到的歷史,只是後朝想要讓你看到的前朝歷史而已。

《五代河山風月》

因為你所看到的文字,不說百分百,但十有八九都是缺斤少兩的,不同的文字記錄同樣一件事,那麼你所看到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了。

上面這一段東擄人編寫的崇禎實錄就是。

怎麼說呢,崇禎雖然挺傻的,但是也沒傻到程度把整個朵顏三衛直接強行塞給東擄人的程度……

就算他傻,他的臣子也不會這麼傻……

這裡頭必然有著更加複雜的深沉次原因,只不過深究起來,足夠寫一篇幾十萬字的歷史論文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不過從這段記載裡,我們依舊可以瞭解到明崇禎朝時期,明王朝對朵顏三衛的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政策的變化好壞,先不去評價,只說結果:天啟年間還作為明王朝東北屏障的朵顏三衛,在崇禎年間後,徹底從明王朝的僱傭軍變成了明王朝的敵人……

東擄人不僅僅實力大增,而且薊鎮、密雲乃至宣大等地邊地直接暴露在了東擄人的兵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