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部的工廠等著訂單,研究所等著獎勵,就連陸軍也指望著再拿一筆額外採購這種火炮以及榴彈的軍費啊!

這沒錢可不行。

而在大楚帝國裡,大批經費的支援,甭管是軍費還是行政費用,沒有羅志學點頭那是不可能成型的。

所以工廠想要獲得大批的訂單,陸軍想要一種新的支援武器並廣泛裝備並使用,就得有錢。

而想要要錢,就得先打動羅志學。

而對於一種火炮而言,沒有什麼比實彈射擊更有說服力了。

很快,他們就到了當塗工業區,為了當塗兵工廠以及當塗火炮廠而專門建立的武器測試場地,不過如今在武器測試場裡,除了十八斤輕型榴彈炮外,還有其他多種武器也會一起進行測試。

主要是為了在羅志學面前露個臉,其實其中不少都已經批次服役並投入戰鬥力。

比如一種兩斤半野戰炮的改進型,稱之為四年式兩斤半野戰炮。

這種火炮的改進其實不大,對比原型號,也就是元年式兩斤半野戰炮主要是加長了炮管長度,使得身管倍徑從十六倍增加到十八倍,儘管這樣會加大重量,但是也能夠讓改進後的兩斤半野戰炮,獲得更大的射程和威力。

火炮研究所裡的工程師如此對羅志學解說:“前線各部隊普遍反映,我們的兩斤半野戰炮在射程和威力上比較差,三百米左右的有效射程太短,同時威力的話也不是很足,尤其是面對敵軍也有長管火炮的情況下,三百米的有效射程以及現有的威力都不足。”

“針對前線部隊的反映,我們加長了炮管,也適當加厚了炮管尾部的厚度,以增加膛壓,最後使得這種火炮的身管倍徑達到了十八倍,有效射程增加到三百八十米,威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羅志學看著前頭的新型兩斤半野戰炮,微微點頭道:“根據前線部隊的需求對武器裝備持續進行改進,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兩斤半野戰炮外,就連五斤野戰炮和九斤野戰炮也有改進型號,不過整體引數改進都不大,主要是細節上的一些調整,比如炮架就有所改進,使得火炮展開的時間更加迅速。

此外還有一些表面看不出來的改進,這個主要是體現在材料以及加工上。

同樣是銅炮,但是加工工藝和材料的區別也是很大的。

比如說炮管,雖然都是銅鑄造的,但實際上是銅合金,而不同的材料比例對材料效能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而加工工藝也是如此,哪怕大楚帝國目前依舊只能使用落後的泥範鑄造,但是一些細節上的工藝依舊有改進的餘地,尤其是炮管的後續加工成型。

大楚帝國的銅炮炮管可不是鑄造後就直接用的,而是先鑄造一個粗胚,然後再用大型水動力鏜床進行炮管內部進行擴徑切削,使炮管內部更加的光滑。

這些細節上的工藝一直都是在持續改進,可沒有停留在原地上踏步不前。

不僅僅火炮如此,火槍也如此。

比如二年式燧發槍的改進型,主要是根據之前的原始型號所暴露的一些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比如調整了槍托,使得槍托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儘管這個時候沒這個詞),以減輕士兵採用這種火槍的壓力。

其次首次採用了刺刀!

沒錯,就是刺刀!

大楚帝國老早在火繩槍上就已經開始採用‘刺刀’了,從最早期的塞入式刺刀,再到後來的套筒式刺刀。

但是之前的這兩種,其實都和刀沒啥關係……最早的塞入式刺刀,其實就是一個長矛頭。

而套筒式刺刀上的刀其實是槍刺……

之所以遲遲都不用真正的刀式的刺刀,理由也很簡單,一方面是材料不咋地,加工工藝也不咋地,搞出來的刺刀強度不行,很容易折斷,尤其是連線槍管的轉彎部分,在實戰中需要承受很大的衝擊力,強度不行很容易就折斷了。

但是現在,當塗兵工廠這邊改進了工藝,打造出來了新式的刺刀,在強度上已經是能夠初步滿足需求了,至少士兵進行刺刀作戰的時候,不用擔心刺刀直接彎曲或乾脆是折斷了。

只是稍微問了下,得知這玩意雖然已經堪用了,但是比現在用的槍刺成本足足提升了三倍多的時候,因為新式刺刀為了保證強度,使用了大量的工匠進行手段鍛造,如此才確保了刺刀的強度。

羅志學就毫不猶豫的否決了這玩意!

“主力裝備除了考慮效能外,更加要考慮價效比,新式刺刀是很好,研究方向也是對的,只是成本還是高了一些,大批次裝備壓力會太大,你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把成本給降低下來。”

羅志學覺得現在的槍刺也挺好用的,沒什麼技術難度,成本也低,現在先用著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