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這是一個永樂年間才建築的城池,並且從一開始就是作為軍事城池使用。

目的就是豎津門之屏,鎖入京水道。

天津往東,可由直沽河直通黃海,而現在……大楚帝國海軍已經依託長山八島控制了黃海,如果有需要,戰艦都可以直接派到大沽口來,並透過此地向內陸運輸物資。

天津往南,則是京杭大運河。

而天津往西北方向,也就是幽州城方向,就是京杭大運河北段,此外還有多條河流可往西北方向。

這地方,屬於水運交通要道!

楚賊如果想要進軍幽州城,後勤運輸不管利用運河也好,海運也好,想要把物資運輸到幽州城下,那麼這天津就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戰略要地。

他洪承疇在這裡構築防線,完全可以以逸待勞攔截楚賊,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爭取一戰就徹底打垮北上的楚賊大軍,給大明王朝,也是給自己扭轉劣勢。

——

於此同時,大楚帝國北直隸守備司令兼任第三軍軍長李成通上將看到明軍在天津聚兵的時候,也是很乾脆的直接帶兵殺了過去。

李成通的想法更簡單一些……

天津是繞不過去的,既然繞不過去,那麼就打唄!

正好可以來一場決戰,免的後面打來打去,戰事久拖之後出現意外。

比如東擄入關!

軍情司已經回報,東擄那邊正在聚兵,看樣子也是想要出關趁亂撈好處甚至是直接大舉入關侵佔華夏。

如果可以的話,李成勇想要速戰速決,然後迅速推進到山海關一線,到時候甭管遼東邊軍如何想,也不管東擄入不入關,他都能先把山海關給堵死了。

只要堵死山海關,東擄就算還能繞道蒙古破長城入關,也影響不了大局。

——

因為天津的特殊地理位置,再加上雙方的高層都想要在天津打一場,於是乎雙方的大軍開始不斷的朝著天津彙集。

明軍那邊不說,薊遼邊軍,宣大邊軍都來了,總兵力約八萬餘,號稱二十萬。

而楚軍這邊,不僅僅是第三軍,就連原本前往真定府一帶的第二軍,在得知洪承疇在天津衛囤積了‘二十萬’大軍後,也是被嚇的直接朝著天津衛趕去,準備增援第三軍。

如此彙集的總兵力大概會有五個主力師以及三個騎兵旅以及若干獨立炮兵部隊,總兵力約八萬人左右。

不過後方還有一個第一軍的第一近衛師作為預備隊。

兩者相加,大約十萬人左右。

當雙方兵力都不約而同的朝著天津方向彙集的時候,幾乎整個附近地區,乃至周邊地區的人們都把目光彙集到了天津,彙集到雙方統帥的身上。

此戰中,明軍方面的統帥是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薊遼總督洪承疇。

而楚軍方面的統帥,則是德安侯,陸軍上將李成通,他是北直隸守備司令兼第三軍軍長,全權負責北直隸一線的戰事。

此戰不管勝負,這兩個人都必定會在史書中留下自己濃厚的一筆。

勝者,成為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