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以打促撫(第3/3頁)
章節報錯
這以海制陸策略失敗,而且丟失了虎門之後,也很難在徹底封鎖珠江入海口了,把楚賊的海上力量徹底堵死在珠江了。
畢竟珠江入海口還是很寬的,這一片海域是伶仃洋,好幾十公里寬呢,以這年頭海軍的巡邏和封鎖能力而言,其實很難徹底的把偌大的一片海域徹底封鎖死。
再說了,在伶仃洋一帶海域作戰,以後可是大楚帝國海軍的主場。
大楚帝國海軍的珠江艦隊,能夠隨時隨地都能獲得人力物力上的補給,連船隻都能源源不斷的造出來進行補充。
但是鄭芝龍的艦隊呢,他們是遠離福建老家作戰,在珠江口作戰是屬於遠距離作戰,而且隨著沿岸陸地被楚軍控制後,他們也很難從陸地上繼續獲得大量補給了。
這時間短了無所謂,但是長期駐防的話很麻煩的。
就和崇明島和舟山群島上的駐防一樣,這一萬多兵力所需要的彈藥甚至糧食,都需要從福建、大員島上千裡迢迢的透過海上運輸過去,鄭芝龍所部為了維持這兩個島嶼上的駐軍所需,動用了大批船隻,耗費極大不說,而且也很不方便,隨時都有被切斷海上補給線的風險。
同樣道理,跑到珠江入海口其長期駐防兵力,也存在著補給困難,耗費巨大的問題。
對此,鄭芝龍也是很無奈,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總不能什麼都不管不顧,然後直接把艦隊調回來跑路不是,那樣廣東是真的徹底完蛋了。
現在留一支艦隊在伶仃洋一帶,好歹還能牽制住一部分楚軍兵力,減輕其他方向,尤其是廣西方向熊文燦的壓力。
這真把艦隊全部撤走了,那麼回頭楚軍在廣州一帶的兵力就會盡數沿著西江殺向廣西了……
實際上鄭芝龍還是高估了自己麾下艦隊威懾力,他以為自己的艦隊長期駐防在伶仃洋一帶的話,至少能夠牽制住一兩萬楚賊兵力,用以分別駐防虎門,廣州,佛山等地方。
但實際上攻打虎門的楚軍兵力雖然是有上萬人,然而其中的主力部隊也就一個加強團而已,此外就是一個守備軍的步兵旅了。
虎門戰役過後,這個加強團只在虎門留下了一個營,其他兩個營各自帶著相當兩千守備軍,兵分兩路,一路殺向了東部的惠州府的博羅縣、歸善縣。
而另外一路,則是繼續沿著海岸線繼續南下,他們的目標是廣州府治下的新安縣。
而攻下這個沿海小縣後,該陸軍也沒有停止步伐,而是繼續一路南下,直接殺到了九龍半島,並直接佔據了原先明廷在當地巡檢司、鹽場兵丁駐防的營地。
後續楚軍在原有鹽丁們的營地修築防禦工事,構築更多的營房,並把這個營地命名為九龍城。
楚軍把這營地都給取名為城了,顯然是做好了長期在此地駐防的準備。
這是因為就在和九龍半島隔著一個海灣的小島上,就是鄭芝龍船隊的臨時泊地。
鄭芝龍麾下的這支船隊在丟失了虎門泊地後,就南下到了九龍半島對面的一個小破島作為臨時營地,主要是這小島和九龍半島之間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海灣很適合作為泊地。
這個海灣也就是原時空裡的維多利亞灣,不過現在肯定不叫這名字,英國人現在在東亞海域,可沒什麼存在感,更談不上佔據香港,因此現在這片海灣只是一片無名海灣而已。
只是因為這片海灣裡臨時駐紮了鄭芝龍的船隊,楚軍在官方檔案進行描述的時候,總得有個名字不是,所以乾脆就以當地為名,取名為了九龍灣,順帶還按照當地人的稱呼,把對面的小島以當地的小漁村為名,稱之為香江島。
鄭芝龍的船隊剩下的一百多艘船,現在就停泊在九龍灣裡,並在九龍灣南岸的貧瘠小島上,即香江島上建立了臨時的營地,為此,他們還把原先盤踞在此地的一夥小海盜給滅掉了……
這年頭的珠江口一帶,各種亂七八糟的海盜團伙多了去,香江島這地方也不例外,為了個臨時泊地隨手滅掉一波小海盜,這也是屬於正常操作。
而鄭芝龍船隊的臨時泊地在這裡,這也是楚軍的兵力一口氣殺到九龍半島的緣故。
但是陸軍的行動也只侷限於此了,大楚帝國陸軍再強悍,它也沒辦法度過九龍灣跑到對面的香江島上把鄭芝龍船隊的臨時基地給滅了,更對鄭芝龍的船隊無能為力。
駐防在九龍城裡的楚軍,更多的還是起到一個監視對面鄭芝龍船隊,並在必要的時候支援海軍作戰的作用。
現在嘛,只能是對著九龍灣裡的鄭芝龍船隊瞪眼了……
想要幹掉對面的鄭芝龍麾下艦隊,還得指望海軍那邊的珠江艦隊。
只是現在海軍的珠江艦隊司令夏秋陽海軍少將,也是對著自家艦隊愁眉苦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