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江北變化(第2/3頁)
章節報錯
就那種火力密度,他們和州一線的明軍咬咬牙其實也能做到,畢竟和州一線有大幾千的江北新軍呢,人家也是有一批兩斤半或五斤野戰炮的。
只要捨得彈藥錢,他們也能短時間內打出一番聲勢不俗的炮擊來。
所以,他們一度認為,外界說楚賊槍炮犀利,打起仗來炮火極其勐烈是屬於言過其實。
不過是一群打了敗仗的傢伙,為了推卸責任,這才故意誇大楚賊的實力。
然而等到下一份下旬,楚軍開始加大對和州一線的炮擊力度的時候,他們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說楚賊槍炮犀利。
尼瑪,那勐烈的炮火密集的很,而且一天到晚都在打炮,就沒聽停歇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見識到了楚軍裡的大量四十八斤臼炮覆蓋炮擊的場景。
四十八斤臼炮,他們也見過,也捱過這種火炮的炮擊,但是吧,之前第四師所獲得的四十八斤臼炮的支援力量很少,只有區區八門而已。
臼炮這玩意,本來就命中率差點很,射速又慢,這臼炮數量不多的話,其實打起來看似威力大,然而實際殺傷力還是比較有限的。
然而這一次,第四師除了原有加強給他們的八門四十八斤臼炮外,還獲得了第七臼炮團的支援。
第七臼炮團,轄有足足四個臼炮營,每個臼炮營都轄有十二門四十八斤臼炮,一共就是四十八門。
這麼多臼炮集中炮擊的時候,命中率這東西都可以直接忽略,因為都是採取覆蓋式炮擊。
至於射速不夠也無妨,反正就是超額的炮手伺候一門火炮,一直持續打,反正炮彈管夠。
大量臼炮再加上九斤野戰炮,五斤野戰炮的炮擊,往往一陣勐烈的炮擊下來,對面的明軍駐防的堡壘就已經面目全非了。
和州一線明軍構築的防線,於是乎也就逐步出現了漏洞。
隨著大量和州城外圍地區的城外堡壘被攻克後,和州內的明軍雖然也進行了頑抗,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
眼看和州是守不住了,和州一線明軍在新任‘總督漕運兼理江北、鳳陽、安廬等地軍務兼撫江北、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宋祖舜的帶領下開始撤離和州防線,儘管撤退的過程裡損失也不小,不過好說好歹還是在他們騎兵的配合下,成功撤出了一部分主力,其中就有至關重要的江北新標軍五千餘人。
他們在騎兵的掩護下,先撤往應天府江北的,然後又撤往六合,再後來,其主力撤往揚州,一部分兵力撤往了滁州。
而第四師則是因為缺乏騎兵部隊,自身的第四師屬騎兵團比較拉跨,而配合第二軍作戰的第一騎兵旅又在合肥一線,所以對於明軍撤走也沒太好的辦法。
說起來,這個宋祖舜還是第一個在楚軍的攻勢之下,還能把主力給撤出去的,其他的先不說,但是帶兵打仗的本事比其他楚軍之前遇上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巡撫、總督之流強得多。
怎麼說呢,明廷很難得的用對了一次人,儘管這一次明廷能用對人,還是因為當初的王家禎力保……
宋祖舜,這應該是最近這些年裡,明廷裡少有幾個軍事家了,他長期在邊關駐防,有著豐富的帶兵作戰經驗,尤其是擅長於防守作戰。
王家禎被崇禎重用,擔任南京總督後,就是向朝廷舉薦了宋祖舜為江北監軍,不過這個監軍只是一層皮,實際上宋祖舜乾的事是負責編練江北新標軍。
這支江北新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陳必謙當東線總督的時候。
老早時候,之前漕運總督兼任鳳陽巡撫朱大典就搞了千把人的新標軍,這應該是明廷裡比較早期的新標軍了,比史可法的安廬新標軍成軍時間還要早一些。
不過沒多久這一批新標軍就被王家禎摘了一部分桃子,被王家禎強行扒拉走了半數人。
當時的朱大典雖然也算是總督,但是這個總督在王家禎面前卻是沒什麼牌面。
因為朱大典在崇禎八年的時候,就因為打流賊不利而遭到貶低,後續又因為打楚賊不力,多次被貶官……
雖然現在朱大典還繼續當著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但實際權力已經不如以往了。
更何況,王家禎的南京總督,和尋常總督不一樣,乃是總督河南、南直隸、江西、浙江軍務的。
鳳陽巡撫地區也好,漕運總督也好,河運總督也好,其實都在王家禎這個南京總督的管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