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的說是明初的明軍騎兵,那可是真的溜,什麼蒙古騎兵在明初騎兵面前那就是被吊打的命……

朱元璋是靠什麼奪取天下的:騎射加火器!

再到後來的戚家軍時期的明邊軍,基本還是這麼一套,依舊非常好用。

他們一邊用精銳騎兵掠陣,一邊用搭載大量輕型火炮的車陣為核心不斷的迫近敵軍,打的依舊還停留在幾百年前戰術思想的蒙古騎兵不要不要……

等到了現在的東擄,他們雖然細節上有所不一樣,但是也差不多。

打仗的時候,騎兵在邊上待著,或者進行機動迫使明軍變陣。

中軍的重甲步兵們,在盾車的掩護下進行衝陣廝殺,這樣一來,明軍的車陣基本就瞎火了。

等明軍的車陣,步兵陣列崩潰後,東擄的騎兵就會殺出去擴大戰果。

從這也就可以看的出來,傳統東方式騎兵,其實很少進行直接衝陣的,更多的還是為己方主力步兵部隊爭取優勢。

哪怕是蒙元時期也是如此……

人家蒙元鐵器一路打到多瑙河去,可不僅僅依靠騎射輕步兵,人家還有大量重甲騎兵,還有大批披甲步兵和炮兵呢。

戰爭,從古至今都是多兵種相互配合的,不可能有單一兵種就能橫掃整個戰場的。

單一兵種再強悍,也會被進行針對剋制。

而到了大楚帝國這邊,因為戰馬的匱乏,訓練有素的騎兵也缺乏,所以騎兵數量本來就不多,而精銳騎兵就更少了。

這種情況下,大楚帝國想盡辦法,最終找到了遂發手槍這玩意,試圖搞手槍騎兵以加強己方騎兵的力量。

只是想要把手槍騎兵給搞出來也不容易,是需要漫長的時間進行嘗試以及訓練的。

短時間內,基本不可能看見楚軍的手槍騎兵大規模出現在戰場上了。、

人家楚軍的手槍騎兵,現在連這麼在混戰中更好的發揮遂發手槍的戰術都還沒搞利索呢。

遂發手槍裝備騎兵後,有這麼多的問題。

而到了遂發步槍裝備步兵後,同樣會有眾多的問題。

如此,才有了暫編第五混成營的設立。

而經過了將近半年各種不同的試驗後,透過暫編第五混成營大楚帝國陸軍總算是勉強摸索出來了一套使用遂發步槍的新戰術了。

甚至都不能用戰術來簡單形容了,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戰術理念,所涉及的也不僅僅是步兵自身,還包括了步兵以及騎兵乃至輜重等兵種的戰術。

甚至連後勤方面都有所改變。

畢竟新式步槍的步兵們,將會是清一色的裝備燧發槍,這意味著火槍所使用的彈藥的消耗量將會成倍增加。

同時大量燧發槍的裝備也會導致火槍破損的數量大大增加,這就需要增加隨軍的修槍工匠的數量。

燧發槍的裝備,導致的是一系列的改變。

這也是暫編第五混成營裡頭,除了步兵外,還有其他亂七八糟什麼兵種都有的緣故,有野戰炮兵,有臼炮兵,有騎兵,有輜重兵,有工程兵等等。

甚至為了更好的指揮部佇列陣進退,都還設立了軍樂隊。

因為第五混成營那邊發現部隊使用燧發槍後,步兵多次開火後如果戰場上沒什麼風的話,很容易硝煙瀰漫導致士兵們難以看見直屬指揮官,而戰場上聲音也比較大,直接靠人大喊指揮也不太靠譜。

最後參考了原始的擊鼓敲鑼指揮大軍的方式,直接設立了專門的鼓手,用聲音穿透力良好的鼓聲作為引導步兵們前進後退的的方式。

以上這些小細節,只是暫編第五混成營在摸索新戰術的過程裡,所出現的一小部分而已。

根據暫編第五混成營的諸多測試,參謀部編制戰術司制定的新部隊各種手冊,足足有二十多本,覆蓋新戰術體系下的每一個兵種的訓練以及戰術,以及更為重要的各兵種之間的相互配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