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李元魁的投名狀(第2/3頁)
章節報錯
偌大的華夏地區裡,天然硫磺的產地極其稀少,僅有比較大規模的天然硫磺出產地是在西域,剩下的都是零零碎碎的產地很低,其中以山西為主。
但其實山西那邊的硫磺產量也很有限,並且被明廷嚴格控制,楚軍很難透過暗地裡的渠道大規模採購。
所以楚軍對硫磺的採購同樣是多元化的,西北、山西、沿海找海商等等,那裡能弄來硫磺,那麼就能看見大楚帝國商貿部探子的身影。
楚軍的將士們能不能打,李元魁不知道,但是他卻是知道楚軍過去一年裡用了海量的各類戰略物資。
光是用掉的火藥數量,比東擄、明軍加起來還要多,而且是多得多!
龐大的物資消耗量,一年兩千多萬銀子的軍費開支,而且這個數字還是實打實的軍費開支,沒有漂沒,沒有剋扣,兩千多萬兩全都是用在了槍炮和將士身上。
這麼龐大的軍費開支,明軍和東擄加起來都比不上。
這麼多錢砸下去,光是用錢砸都能把明軍給砸死。
李元魁哪怕不是武將,但是他也知道,打仗嘛,不能光靠將士們的勇武,還得有糧草彈藥呢。
基於對楚軍的龐大軍費開支,李元魁對楚軍戰鬥力,比很多楚軍自家的將領都要更加信任。
而基於對楚軍戰鬥力的信任,李元魁也是堅信,楚軍佔據湖廣後,必然後繼續擴張,只要不出什麼大意外,一步一步向外擴張,這天下遲早都是姓羅的。
但是李元魁也沒有想到,大楚帝國的東進會來的這麼快,並且大軍東進後硬生生的把史可法苦心經營的九江防線給砸了粉碎,繼而一路橫掃東進,沿途明軍幾乎沒有任何抵抗之力。
大楚一統華夏,已成定局!
這是李元魁的判斷!
一旦楚軍佔據江南後,以大楚帝國的行事風格,必然短時間內就會強勢整合江南,並利用江南的人口以及錢糧。
而得到了江南人口錢糧之後的大楚帝國,橫掃天下那是大機率事件。
如此大局之下,李元魁自然是不甘心做一個看客,更不願意真的以後就讓李家做什麼皇商。
錢這東西,在權勢面前不值一提。
所以,他才不會讓豐和商行和大楚帝國商貿處的貿易裡賺錢,不要不倒貼能持續運營,所有戰略物資那都是以成本價出售給大楚帝國的。
李元魁為的,還是能夠在新生的大楚帝國裡登上高位。
在明廷這邊,他李元魁是沒什麼希望了。
去年他本來有希望調任京師的,結果送的錢不如別人多,人脈也不如別人強,結果被刷了下來,只拿到了一個安慰性質的南京工部右侍郎。
這種職務,就是典型的養老職務,除非天踏了,不然他是沒指望更進一步了。
但是他不甘心啊!
明廷這邊混不下去了,他自然也就把目標瞄準了大楚帝國!
在大楚帝國這邊,機會眾多,只要有能力,態度端正,不怕爬不上去。
只要幹得好,成為一個參務大臣,成為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不過想要達到這個目標也不容易,至少投過去後要獲得一個起步比較高的實權位置,商貿部右侍郎就很適合。
然而想要獲得這種實權高位,也不是區區靠著一個豐和商行就行的,他李元魁還得拿出真正的投名狀來。
所以,當城外的楚軍一部分先鋒騎兵出現在城外的時候,李元魁也是秘密會見了幾個自己早就觀察的同僚。
言談中,自然沒有直接說什麼投賊,而是進行了語言上的試探。
一番試探後,李元魁心中也有了些底氣。
不過這還不夠,他還需要真正的力量支援,那就是城內的駐軍。
於是乎,他又多方聯絡,最後在軍情司方面的配合下,和幾個本來就有著意向的武將進行了會面。
而能夠出現並和李元魁會面的這幾個人,大多也都是有了投誠之意的,只是這幾個武將們也沒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