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學在任命了第七師師長以及第八師師長後,又緊接著任命了副師長以及旅長等人員,算是把目前楚軍裡最後的兩支新編的主力師的高層將領給敲定了下來。

這還不算,為了更好的統籌後續的東進戰事,羅志學根據東進戰役裡的實際情況,提前設立了兩個軍級機構。

不過並沒有和以往一樣,採用東南西北作為稱呼,並且新設立的軍也不是專門負責某個方向的戰事,而是屬於野戰軍編制,稱呼上也直接採取數字番號,稱之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

這主要是大楚帝國,以方向命名的軍,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軍級編制,而是屬於某個方向的戰略指揮機構,負責的是方向而不是說固定幾支部隊。

如北路軍,嚴格上來說,人家不叫北路軍,而是‘北路軍司令部’,其負責將領黃丁權,也不是北路軍軍長,而是北路軍司令。

一個是軍長,一個是司令,這區別可大了去。

北路軍負責的是整個北線戰事,其所轄部隊也變動了好幾次,目前有第二師、第一守備師、第三師、第三臼炮團。

如西路軍,負責的是陝西、川東方向的戰事,轄有暫編第一混成團、暫編第二混成團、暫編第三混成團,第五臼炮團, 暫編第一獨立炮兵營, 第二守備師、第四守備師、第九守備師。

如南路軍,負責的是楚南方向的戰事,轄有第五師、暫編第四混成團,第二臼炮團、第三守備師、第六守備師、第八守備師、第十守備師。

這三個軍, 其司令目前都是陸軍中將。

北路軍司令黃丁權是陸軍中將, 西路軍司令黃光茂,也是在六月份的時候被羅志學晉升為陸軍中將。

南路軍司令韓子平, 也是陸軍中將。

但是羅志學新設立的第一軍和第二軍以及第三軍, 這三個軍卻是純粹的野戰部隊。

第一軍,轄第一師、第六師, 第一騎兵旅, 第一臼炮團。

第二軍,轄第四師、第八師,第四臼炮團。

第三軍,轄第七師, 近衛師, 第六臼炮團。

上述三個軍, 都是屬於非常純粹的野戰部隊, 並且還是清一色的主力部隊所組成的部隊。

其中的第一軍, 目前部署在九江一線, 也是後續進攻九江乃至整個贛北的主力部隊, 首任軍長由第一師師長李成通升任, 並晉升為陸軍中將。

第二軍, 部署在黃州府,漢陽一線, 後續負責的是江北戰事,其首任軍長由第四師師長董明傑升任, 並晉升為陸軍中將。

第三軍,駐防武昌, 坐鎮京畿的同時,也是作為總戰略預備隊使用, 其軍長由近衛師師長李東紹升任, 同樣晉升為陸軍中將,同時李東紹相對比另外兩個軍長以及其他三個司令,還多了一個頭銜,那就是京畿衛戍司令。

整編了這三個野戰軍外, 武昌、江北一線的預定參戰的兩個守備師,則是名義上繼續由參謀部直轄, 但是實際上第五守備師會加入到第二軍麾下作戰, 第七守備師會加入到第一軍麾下作戰。

隨著三個野戰軍的設立,也讓大楚帝國陸軍再一次多出來了三個陸軍中將,再加上之前的三個司令,也就有了六個野戰部隊方面的中將。

為了體現中樞軍事各部的權威,羅志學在晉升這幾個人為中將的時候,也同步晉升了陸軍四大部部長為陸軍中將銜,也提升了海軍部部長為海軍少將銜, 騎兵總監和炮兵總監依舊為陸軍少將銜。

這一次的軍銜全面提升, 是因為楚南戰事的大獲全勝,羅志學封賞功臣的重要舉措。

而值得注意的是, 隨著羅志學設立三個野戰軍,晉升了三個野戰軍長的同時,也騰出來了三個主力師的師長的位置。

再加上之前第七師和第八師的師長任命。

也就是說六月份之後, 短時間內羅志學就調整了至少十多個少將級別以上將領的任職,有晉升的,有平調的,當然也少不了明升暗降的。

晉升和平調的不說,其中的明升暗降就是比較特殊一些了。

在大楚帝國征戰擴張的過程裡,總會有一些人跟不上發展的步伐,他們因為能力,又或者因為忠誠,又或者因為其他什麼事情最終沒能跟上楚軍發展的步伐。

對這些人,羅志學是本著可以給你榮華富貴,但是軍權,尤其是實際帶兵打仗的權力就別指望了。

這些人裡,有相當多一批都是伏牛山時期裡的中高階將領, 比如核心主力師第一師下屬的第二旅旅長許河。

這人資歷非常深, 還在孫立成時代,人家老農民許河就是一軍之長, 緊接著整編後為哨官。

在當時, 也是一度能夠和羅志學平起平坐的人。

後來雖然慢慢落寞了,但是憑藉著資歷深,再加上一直都是支援羅志學上位,所以他也混到了一個主力步兵旅旅長的位置,掛著准將銜。

但是,說實話,以許河的能力,讓許河帶著這個主力旅,是對這個主力旅的浪費甚至是不負責任,更別說讓許河升一級當什麼師長了。

連守備師的師長,羅志學都沒打算讓他當……

趁著這一次大調動,羅志學調許河為軍械部副部長,軍械晉升為陸軍少將,算是把許河徹底調離了前線。

不僅僅是許河,第三旅旅長林冬生也是被調到了後勤部,同樣擔任副部長,晉升為陸軍少將。

這一次,羅志學光是四大部的副部長都一口氣任命了六個之多,全都是跟不上發展,不適合帶兵,也不適合做事的老資格將領。

給他們一個副部長的閒職,一個陸軍少將的軍銜,也算對得住他們的老資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