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舊案新患(第1/2頁)
章節報錯
楊文幹,這個名字王晊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每當有人試圖去了解玄武門之變的始末,總會將武德七年的楊文幹謀反事件作為一個重要的節點。
歷史的指標撥回武德七年。
彼時大唐土德正旺,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諸侯授首,杜伏威、李密、羅藝俯首稱臣。外有秦王世民橫掃六合,內有太子建成穩握中樞,李氏王朝的百年基業漸漸拉開序幕。
盛夏六月,開國天子李淵將軍政大權放心的交給已經穩居儲位的太子,帶著次子李世民和四子李元吉,還有一干近臣以及大隊扈從,前往帝都長安以北三百多華里,位於宜君縣玉華山的仁智宮避暑休養。老皇帝戎馬一生,本想踏踏實實享受享受,可這份愜意卻被一場舉報打破。
舉報的兩個人,一個叫喬公山,一個叫爾朱煥,都不是大人物,但他們的身份很特殊:
衛率統軍,太子建成的近臣。
而他們說出的話令李淵毛骨悚然:太子李建成謀反!
太子謀反,這是驚天大案!李淵連夜親自召見了二人,審問細節。
根據喬公山和爾朱煥的交代,東宮左衛率韋挺傳太子令,命二人押送一批軍械前往慶州,交給曾經的東宮宿衛將軍,如今的慶州都督楊文幹。兩人途徑豳州的時候,因為內心恐懼決定向李淵告密。
恰在此時,一個叫杜鳳舉的人也跑到仁智宮告發太子打算謀反。
楊文幹所在的慶州可不在今天的韓國,而是在甘肅慶陽附近,距離仁智宮所在,不過五百里左右。如果李建成真的聯合楊文幹謀反,那叛軍的鐵蹄只要一日夜便可踏破仁智宮的宮門!
一直相信兒子的李淵慌了。
不論喬公山他們是眾口鑠金,還是三人市虎,總之在人證和盔甲物證面前,李淵也不得不相信,自己這個早在大唐開國前便定下的繼承人,是真的謀反了!
六月初五,李淵假託他事,下旨召正在長安監國的李建成立刻到仁智宮見駕。
也許是做賊心虛,也許是聽到了父親身邊人的通風報信,三天後,面色蒼白的李建成跪倒在了盛怒的父親面前。
大殿上,年過花甲的老皇帝大罵太子忤逆不孝,言辭之激烈前所未有。
龍椅前的李建成惶恐不能自辯,不僅連連磕頭認錯,甚至整個人撲倒,以頭搶地,幾乎身死。而即便如此,太子所承認的“錯”,也不過是結交地方軍將,絕不承認唆使楊文幹謀反一事。
在痛罵了兒子之後,年邁的皇帝恢復了冷靜,開始重新掂量起骨肉親情和君臣大義的平衡。他先是將李建成秘密扣押,然後命司農卿宇文穎前往慶州一探虛實。
老皇帝想的很簡單,天下早晚是太子的,自己這個兒子根本沒必要謀反。如今天下諸侯悉平,太子與秦王的儲位之爭又成了帝國的心頭之患。楊文幹身為東宮舊將,太子心腹,難免會為了力保太子而做些過火的事。
然而出乎老皇帝的預料,在宇文穎抵達慶州後,楊文幹竟然真的豎起了反旗。
故事的結局和往常一樣,秦王李世民臨危受命,率天策府諸將平息了叛亂。楊文幹兵敗被殺,甚至連皇帝的特使宇文穎也死在亂軍之中。
老皇帝再次見到了被折磨得不成樣子的太子。沒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史書上只是記載,太子還是回到了東宮,只是一直被其視為老師的太子中允王珪、東宮左衛率韋挺,還有莫名捲入的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被流放西川巂州。
而此刻魏徵拿出的寫有“文幹反,保東宮”的手諭,如果在武德七年被老皇帝李淵看到,那楊文幹事件也許將迎來另一種結局。
“書臣,你怎麼看?”
魏徵注視著王晊,眸子裡的光直刺人心。一邊的太子埋頭於茶杯,卻彷彿已經將二人置於自己的手掌之下。
王晊盯著魏徵的眼睛,不住的自問:
他想說什麼?兩年前那場謀反,王晊又知道什麼?
“我還是原來那句話。”王晊壯著膽子回答。
原來那句話,嗯,原來哪句話?哎,聽過他那句話的人,自然知道今天他要說哪句話。沒聽過他那句話的人,肯定猜不出他說了哪句話。
至於王晊自己,他也不知道當時說了哪句話,他只是不想暴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