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政之首要(第2/2頁)
章節報錯
“先長安,再地方,玄成是要告訴世人,天下君臣有序吧。”太子總結完,魏徵微微點頭。
趙弘智聞言,明白自己的錯誤不在考量城牆損毀上,而是錯在心中沒有天子,這是極為嚴重的政治問題。他連忙跪地答道:“殿下恕罪!小臣一時糊塗!思慮不周!只是想著東都也是天子的東都,大唐的東都,這才……”
太子微微一笑,抬手示意趙弘智起身:“弘智多慮了。玄成之語的意思,你還不明白。”
趙弘智愣愣的起身,生怕多說一句都是錯。
太子飲了口濃茶道:“弘智不是外人。近來父皇有意,讓世民帶著天策府舊將移居洛陽,仿前漢梁王故事,樹旌旗,用天子儀駕。”
“啊?!天子儀駕!”趙弘智長大了嘴巴。他雖然只是個七品小吏,可是身居東宮要地,近來也沒少聽秦王之國的傳聞,只是這後面的“用天子儀駕”的說法,真是頭一次聽說,不,甚至是聞所未聞。
見太子說了,魏徵索性哼了一聲,敞開天窗說亮話:“讓秦王仿前漢梁王故事?臣看這是天子要仿趙武靈王裂國封子的故事!”
梁王故事,指的是當年漢文帝的皇后竇氏偏愛嫡次子梁王劉武,竟然讓其在封地使用天子旌旗儀仗,以至於給景帝一朝的穩定造成了巨大隱患。趙武靈王故事,則是說傳奇君主趙武靈王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廢長立幼,還妄想將趙國一分為二,交由兩個兒子分別掌管,最終引發了危及國本的沙丘之亂。
歷朝天子都將趙武靈王作為延續國本問題上的反面典型,魏徵的話,無意是對李淵的極大冒犯。
“玄成大膽!”果然,太子將茶杯一把震在桌上。“此言傳出去,就是本宮也保不了你。”
魏徵道:“天下有序,君臣父子,豈有兩王並尊的道理?洛陽興王之地,王世充據此稱帝數載,我朝歷經數年,死傷千萬方才攻下。如今秦王驍勇,麾下文武俱全,若是據此地,則王命不出潼關口,山東皆不屬殿下矣。要依臣見,莫不如就一把火燒了便好!”
正在此時,內侍稟報,太子率更丞王晊求見。
“好,今天人齊,讓書臣進來!”太子話音剛落,王晊便帶著一個隨從步入了顯德殿。
“來的正好,弘智,你把奏疏上的事跟書臣說說,看看他怎麼選。”
王晊本來一肚子話,此刻見被太子按在嘴裡,好不憋悶,但是也只能先硬著頭皮回話。等到趙弘智介紹完修城牆的大致情況,他眼珠一轉:
“依臣之見,先修慶州。”
“為何?”太子問道。
廢話,洛陽和潼關你都不同意,可不就是慶州。王晊心中如此想,可是嘴上不能說,他思慮片刻說道:“趙主簿說的沒錯,城牆修葺自要務實,以備戰之用來修。而魏大人更是謀國之論,乃是以小見大,以修城池來警示天下。不過依臣看,長安只是國之小安。”
魏徵搖頭問道:“難道還有比保皇駕更重要的?你說,是何事?!”
王晊答道:“平胡虜!”
魏徵和趙弘智都是聞言一愣,隨即明白過來,盡皆點頭同意。
太子微笑道:“是啊,書臣深得我意。長安之安,首在大唐之安,其次才是這城池之固。眼下突厥南下,如果讓他們越過慶州,直抵長安,那即便長安金城千里,恐怕也不保不了天子之安。”
魏徵點頭道:“殿下和書臣所言極是,是老臣糊塗了。”
“玄成不必如此,書臣所言,也是在你的議論之下。弘智,就如此辦理吧。”
太子知道,王晊前來定是有了關於抓捕奸細的進展,加上政事已定,便示意趙弘智先退下。
趙弘智前日捱了罵,眼下正是勤勉立功的時候,連忙會意起身退出殿外。在經過王晊身邊時,與那護衛打扮之人擦身而過。錯身之際,猛然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卻一時沒有記起,只得先退出大殿。
等到內侍也盡皆退下,大殿內只剩下四人時,太子才開口問王晊為何前來,是不是抓姦細有了進展。
王晊答道:“臣沒有進展,但是此人有計策,能立日抓住東宮奸細。”
太子和魏徵不解,全都看先王晊身後之人,只見此人行禮起身,摘下兜帽,露出隱藏面目。
“徐師謨?!”太子皺眉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