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莊嚴寺回憶(第2/2頁)
章節報錯
事出反常必有妖。
有妖氣的不是魚雁館,而是……莊嚴寺。
莊嚴寺始建於隋仁壽三年,初名“禪定寺”。因隋文帝和皇后夫妻雙雙崇尚佛教,仁壽二年獨孤皇后去世,傷懷不已的隋文帝於次年為妻立寺追薦陰福。禪定寺位於隋唐長安城的西南隅。寺院規模宏大,佔永陽坊之東半部,以後又將永陽坊北鄰的平坊之東半部亦劃歸寺內。主持修建大興城(唐改稱長安城)的宇文愷,“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勢微下,乃奏於此建木浮圖。崇三百三十尺,週迴一百二十步。”
隋大業三年,煬帝為文帝新建了大禪定寺,就在永陽坊與以後劃入的和平坊的西半部。寺院的規模建制與東鄰的禪定寺完全一樣,亦建有木浮圖,高度與之相埒。
唐初武德元年,因為隋文帝曾自立法號稱“總持”,又呼獨孤皇后為“莊嚴”,故改二寺名為“大總持寺”、“大莊嚴寺”。
王晊抵達莊嚴寺的時候,雖還是清晨,但是寺內早已香火繚繞,圍滿了善男信女。
王晊本人不是居士,但是在佛家寺院,總是會保持應有的謙遜與禮節。
不巧的很,莊嚴寺的主持覺苦大師不久前剛剛圓寂,寺廟弟子們正忙著選出下任主持,只安排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和尚陪同王晊。
“宇文大人是方丈的好友,每次來都是二人獨處,其他人也不曾瞭解宇文大人禮佛的細節。”
接待的小和尚慧明說道。
故人已死,王晊又陷入了死衚衕。
“那就四下轉轉吧。”他說著望向寺廟中高聳的佛塔。
莊嚴寺,還有西邊的總持寺,其內部的建築與別家寺院不同,最為出名的就是寺內兩座“駭臨雲際”的七層木塔。王晊信步周遊寺院,自然也要進入佛塔瞻仰一番。
據塔前的修塔志石碑記載,塔高三百三十尺,週迴一百二十步。按當時尺寸折算,七層塔高約合近百米,周長約合178米,放在後世也是難得盛景。
木塔每層都供有佛像,有藥師佛、地藏王菩薩、釋迦摩尼佛……王晊不懂佛理,只能從佛像的外觀觀察,根本看不出什麼異樣,唯有走馬觀花的看著。
可是看著看著,四周的佛像好像突然靈動了起來,周遭鼎沸人聲也不停湧入耳畔,王晊只覺得有些眩暈,他下意識的扶牆依靠,閉目養神。
黑暗中,回憶的畫面再次湧上心頭。
那是王晊之前的記憶,之前莫名忘掉的畫面。
這次的回憶裡,王晊跟在太子身後,行走於佛塔之內,身邊還有一位老臣隨行。看樣子,那應該就是自己的伯父,太子中允王珪。
“王老,你說這佛像,為何總是笑臉迎人呢?”太子建成問道。
“佛笑世人苦,佛樂渡人劫。”老王珪答道。
李建成苦笑:“那佛像看本宮也是笑臉,本宮已是太子,莫不是也有劫難要渡?”
“這……”王珪一時語塞。
記憶中的主體,跟在最後的王晊突然上前開口:
“此乃是佛見佛笑。殿下以文治國,乃文殊菩薩轉世,今朝又來佛殿禮佛,所以說是佛見佛笑。”
這是阿諛之詞,老王珪聞言搖頭,卻也想不出更好答案。
太子建成冷冷道:“可是那佛像見你王晊為何也發笑?莫非你也是菩薩轉世,佛見佛笑?”
這可是誅心之論,王珪嚇得冷汗都出來了,連忙要解釋,卻聽王晊不忙答道:
“殿下,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太子聞言沉默片刻,隨即會心大笑道:“王老,你這侄子好才思啊!書臣用心辦事,將來可為宰輔之位……”
回憶風起雲湧,王晊想起之前和伯父與太子時常來莊嚴寺與旁邊的總持寺上香設拜,施捨窮苦。
許久,眩暈感漸漸消散,王晊睜開眼,面前的護法金剛正怒目瞪著自己,似是對他終究背叛太子的結局極為惱火,令王晊不敢直視。
突然,一隻手搭上了他的肩膀。
“明日相公,揹著太子殿下來此作甚?”
王晊猛然回頭,失口喊出:
“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