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奇不再是丞相的職務,但還是端王。

耶律太后臉色一沉,喝道:“陛下,你這是做什麼,成何體統,趕緊起來。”

慕容赫沒有起身,一邊磕頭,一邊哭著喊道:“求太后開恩,饒恕端王。”

“只要太后能饒恕端王,朕願意禪位給太后,讓太后成為大荒國第一個女帝。”

禪位?

這兩個字,在皇權爭霸之中,絕對是最敏感的字眼。

任何的歷史上,沒有一個人會是心甘情願禪位的,包括堯、舜在內。

堯在位的時候,其實是想傳位給兒子丹朱的。

但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愛戴,而作為駙馬的舜已經攝政。

即便如此,堯仍是讓丹朱治理南河八年。

直到舜成了氣候,眾望所歸,堯才算是放棄,禪位給舜。

舜繼位之後,先後除去了共工、終、鯀、歡兜等一眾堯在位時候的名臣,換上了自己的人,這才真正掌控了天下。

到後來,舜依然是膽戰心驚,因為有可能取代他的人,就是鯀的兒子大禹。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所以,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會心甘情願為舜所用嗎?

《史書》上講,舜在南巡的時候,不幸病死在途中。

但戰國時候魏國史書《竹年紀年》卻這樣記載:舜年邁體衰,大禹於是強迫舜去南方巡查,實為“放逐”,舜因此死於路上。

當時,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都不在舜的身邊。

舜死得如此孤獨,於是便有了晉朝張華《博物志》中記載的悽慘結局:“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韓非子也曾說過:“舜逼堯,禹逼舜。”

也就是說,皇權跟前,大家都是自私的,禪讓是根本不存在的。

只不過是孔子翻遍了歷史,才找到堯、舜、禹並非是子承父業的例子,於是就以“天下德者居之”教育弟子,到各國遊說各色君王,提倡禮樂、道統。

可惜的是,孔子的想法是好的,但儒家思想卻也一直都被君主所利用。

當然,這是後世的歷史,而在這個時代,這些故事是不存在的。

不過呢,道理是相通的。

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將皇權拱手相讓,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也是不行的,除非身死。

慕容赫肯拿自己的皇位作為條件,換取慕容奇的性命,只是因為他才八歲。

如果慕容赫已經十八歲了,他考慮的不是這種交換方式,而是發動政變,從耶律太后手中奪回皇權。

耶律太后眯著眼睛,望著不停磕頭的慕容赫,心中冷哼一聲:“陛下可知,端王犯的是什麼罪行?”

慕容赫繼續磕頭:“兒臣不知,兒臣只知道,大荒國以孝治國,兒臣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端王引頸受戮,還望母后慈悲。”

慕容赫說得沒毛病。

但是,他這番話卻是給耶律太后出了一道難題。

耶律太后秀眉微皺,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喜歡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后請大家收藏:()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