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更闌(六)(第1/3頁)
章節報錯
未更闌六)
======================
《泉邊記》無疑是好看的,它好看就好看在什麼東西都能往裡加點,彙成一鍋佐料豐富,滋味均衡的亂燉。
主人公是個蒼山採藥人,半生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世俗油滑的處事中不掩俠義之心。他在“三稜鄉”捲入了一場風波,出鎮的道路暫時斷絕,怪病席捲各家各戶,往日淳樸的鎮民爭執不斷,詭異災禍接連二三,半夜驚現無頭鬼怪,奇形怪狀的暗影在窗外飛舞,愈漸濃厚的山霧淹沒村莊;採藥人既要應付鎮民的敵意,又要找出真相,左右艱難,步步為營,最終靠著智慧與神秘劍客的援手,化解了這番災厄……大概就是這麼個故事。
被問及話本有趣在何處時,孟君山的回答是:“風土人情寫得好。八分真,又兩分的添油加醋,將譎怪之事與風貌習俗相融,沒去過的蒼山的覺得有趣,去過的也不覺得是胡編亂造。”
謝真則說:“前面疑團環環相扣,包袱抖得講究,一直能引得人看到最後。”
兩人都沒有刻意褒貶,大體還是實話實說。鬱雪非又問:“那可有不足之處?”
“鋪陳太多,未免有些故弄玄虛。”孟君山道,“氣氛是託上來了,最後真正要緊的事情也就那麼一兩件。”
謝真說:“那個神秘劍客,著墨不多,最後做的事情又很關鍵,倒像是寫書的人不知道怎麼收尾,才安排這麼一個人來破局。”
鬱雪非聽了也不評價,把按在手裡的正清卷冊朝他們推了推:“再來看看這個。”
書就一冊,謝真和孟君山只好擠在一起看,還好不像《泉邊記》洋洋灑灑一大本,這卷冊的內容言簡意賅,無一句多餘。
事情由一個未留姓名的散修所述,為正清弟子記錄下來。散修在山中遇採藥人,後路上又與數名遊商同行,至蒼山腳下小香附鎮,想來就是那“三稜鄉”原型。
當時,鎮上被一種怪病席捲,染疾者多數性情變化,易急易怒,躁動不安,些許小事就能引發爭執。縱有人意識到這其中異樣,也不免被捲入風波裡,相互指責;沒染上的人也不能倖免,整日疑心旁人家裡有妖鬼害人。散修他們來到時,鎮中形勢已是緊張之極,一觸即發。
小香附鎮上畢竟都是凡人,突然來了個修士,如同神兵天降,頓時震住了所有人。把這混亂局面暫時壓住後,散修再加詢查,發現怪病是由一種帶著妖氣的異毒導致,但並不見妖族蹤跡,鎮上也仍有人繼續染病。
散修將鎮上每戶人家方位製成圖形,家中幾人染病,何時開始,症狀輕重,全都詳細記錄。最後查明原來異毒來自一道地底泉流,病症正是順著流水方向漸次推進,又因為鎮中另有一取水處與其相連,導致那附近人的症狀更加明顯。
有此發現,他們追根溯源,一路找到山裡。原來有一名樹妖為人所害,陷於水中,木屬妖族的特性令其死而猶存,軀體腐朽,怨氣不散。被人發現時,從石脈滲出的點點水流已化為妖毒,濕沙積滿地底,這次的災害便是由此引起。
散修令這樹妖解脫,清理了水脈毒源,又調變藥物,助染病的鎮民痊癒。風波平定後,他將整件事報給了這片地界的正清觀,再加上編撰者後日去小香附鎮探察後的考據,歸總成了這薄薄卷冊中的內容。
“原來那神秘劍客才是確有其人,說不定作者就是商隊裡頭的……”
孟君山撫掌贊嘆,“這散修好生厲害,想來雖不留姓名,卻也不是無名之輩。”
謝真把卷冊翻回去,說道:“這件事也有二十餘年,若筆者是凡人,親歷當年之事,現在年紀該很不小了。”
“打磨十數年成作的事情也常有。”孟君山笑道,“何況經歷這麼一遭,換做是我,一定也很難忘懷。”
鬱雪非則道:“不要只當成個故事看。此事處理及時得當,才沒引起什麼大亂子,換個人來未必能有這結果,你們遇事也要記得多加思索才是。”
兩人聽了一番訓示,鬱雪非把孟君山提上前來,檢查他的近日功課,雖沒稱贊,但看樣子也是滿意的。他照例敲打幾句叫弟子莫要懈怠,將人攆了出去,回頭又來關照謝真的修行。
他對謝真言語之間自是溫和許多,謝真也是恭敬有禮,兩邊正是一團融洽,上和下睦。只是究其原因,卻也不能歸結於孟君山太過跳脫,而謝真是個省心孩子的緣故;鬱雪非畢竟是毓秀的長輩,縱多有照拂,謝真也無法如孟君山一樣在他面前放鬆自在。
這日也是一樣,謝真請教過了,就要告退,鬱雪非卻說:“把這個拿回去罷。”
他親自把那正清卷冊交在他手裡,謝真雙手接過,仍有些不解。鬱雪非淡淡道:“那不留名的散修,話本裡的劍客,就是當年的謝師兄。”
“那道案卷確實令人受益良多。”謝真說,“收集城中的病患訊息,歸於圖上,也是得此啟發。不過像水脈這樣有章可循的端倪,這邊暫時還沒看出什麼。”
他面帶一絲悵然,但轉瞬即隱,靈徽一直伸頭看圖,完全沒留意,只是猜道:“如果問題出在水井裡,是不是也能像這樣均勻散開?雖然處處都有人中招,可能不是一口井的事情,不過沒準下手的人給每口井都做了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