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7章 文化水土不服(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秉忠建立了一套極為先進的貨幣體系,這套體系安穩的執行了二十多年,保證了大元的穩步發展。
但是在南宋滅亡後,這套穩定先進的貨幣體系僅用了短短六年就崩了。
至於崩潰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運氣忒差了!
元十七年南宋滅亡,元十八年范文虎等進攻霓虹國遭遇颶風,全軍十不存一,同年國內發生叛亂派兵鎮壓;元十九年進攻佔兵敗,同年發生一次大範圍蝗災兩次叛亂又要救災鎮壓;元二十年經略滇西擊敗緬國但是又發生了兩次叛亂;元二十一年第二次進攻佔城再次失敗,同年大都又發生地震,損毀數十萬房屋百姓人心惶惶;元二十二年倒是沒發生什麼兵事,但是發生了‘禪位風波’,就是一名南臺御史讓忽必烈禪位於皇太子孛兒只斤真金並且要求南必皇后不得干政,這個人事情直接導致元朝朝堂大量的文官,皇太子年底的時候病死;元二十三年第三次進攻佔城,依然以失敗告終,同年黃河決堤導致十五州縣遭災,黃泛區長達數千裡幾百萬老百姓受災;元二十四年終於征服了安南,但是國內又叛亂,然後蒙古內訌宗王造反,忽必烈御駕親征遼河會戰,這邊打贏了自己家被燒了——元大都失火剛建成的皇都一把火燒了一大半……
南宋滅亡後僅僅六年,各種天災人禍加各種軍事行動直接導致元朝朝廷徹底沒錢,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貨幣政策,搞出來了個‘至元鈔’。這種‘至元鈔’和原來的‘中統鈔’比例為1:5,而和白銀的比價則是12。而白銀和‘中統鈔’的比價則是21。
這種不合理的比例也就意味著他們透過一次變鈔,就可以直接掠奪走老百姓手裡八成的財富!
印度這幾年玩的幾次‘廢鈔令’來補充國庫的手法,其實就是七百年前蒙古人玩剩下的東西!
透過這種‘變鈔’手法來搜刮國民的辦法,元朝歷史上一共進行了四次!
四次下來老百姓手裡真的是毛都刮不出來一根了,那不反叛在那裡等死?
這才是大明推翻元朝的根本原因。
有人說大元遇到這些事情是運氣不好,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統治者無能。
‘窮兵黷武’一詞用在元朝身上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基本上年年都有戰事!
他們習慣了‘以戰養戰’的生活模式,先後滅了金、西夏、大理、南宋,靠著劫掠搶走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後來呢?先不說兩徵霓虹三征戰城全部以失敗告終。就包括打下來的安南諸國,那裡除了猴子和大象有什麼讓他們搶的?
每次軍事行動都是虧錢!
那麼變鈔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元二十五年一年內十幾地爆發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起義暴動,又要挨個去鎮壓!好不容易鎮壓下去黃河再次決堤然後又是一些暴動。
元朝歷史基本上就是反叛、鎮壓、反叛、鎮壓這麼反覆橫跳。
但是元朝歷史上那麼多反叛還真不是什麼‘恢復漢室’,而是因為活不下去!
蒙古人統治最大的問題並不是什麼暴政。
說難聽點兒,就半島北邊那麼嚴格的制度這不也安穩了幾十年?哪怕是‘苦難行軍’時期也沒有跳出來高喊‘反了丫的’。
那麼元朝為什麼這麼多反叛?
蒙古作為遊牧民族真不重視水利,哪怕到了現在也是如此,基本上年年有洪災!在元朝時期當然更不重視水利工程。
龍國的水災多嚴重?
哪怕到了基建這麼發達的今天,龍國依然年年爆發水災給老百姓財產生命帶來危害,更何況水利工程遠遠不如今天的元朝?
那時候真的是年年洪災年年老百姓受災年年暴亂。
剛開始元朝驕兵悍將面對這些暴亂還可以武力鎮壓,到了後期他們也扛不住了,於是宰相脫脫徵召了幾十萬民夫去治理黃河,結果出來了個‘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導致了 席捲全國浩浩蕩蕩的‘紅巾軍起義’宣佈了元朝的末日。
元朝不重視興修水利說到底還是因為文化差異。
龍國是標準的‘大河文明’,圍繞著長江、黃河、淮河誕生。而大河文明無法避免的就是水力會不斷地乾涸或者氾濫。所以標準的大河文明都是會全力興修水利的。
而興修水利不是一個小工程,需要把一堆人整合到一起來工作。這就是龍國早早地進入集權社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