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為壽誕夜緊鑼密鼓地做著準備,劉病已也在忙著鼓搗著一些東西。

掖庭宮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作坊。劉病已這幾日轉了一下染布坊,終於找到了工匠們用以製造染料的硫磺。

劉病已又在茅廁附近的泥土中尋找一些白色黴狀物。

劉病已知道,這些泥土裡含有大量的有機物。

有機物腐敗以後,再經過硝化細菌的作用,就生成硝酸。

硝酸進一步與土壤中的砷、鈣、鎂作用,生成硝酸鉀及其鈣鎂硝酸鹽,這就是土硝。

只是各種土硝中含硝酸鉀量不一,一般含百分之幾。

劉病已要找的是廁所的土牆上析出蓬鬆白色的黴狀物中,硝酸鉀含量會很高,有時能高達百分之七八十。

至於提純方法,根據土硝的成分,向土硝中加入適量的草木灰,利用灰中的碳酸鉀使土硝中的鎂、鈣等硝酸鹽轉化為碳酸鈣和碳酸鎂的沉澱除去,溶液中剩下硝酸鉀。再採用水溶解和結晶法提煉出結晶物來。

這樣以來,硝石便獲得了。

至於剩下的另一種成分木炭,便很好獲得了。

冬季裡,用於取暖的主要原料,幾乎是每家每戶都會聚集一大堆。

劉病已記得孫思邈的《丹經內伏硫黃法》中便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說法,成為產生火藥的“伏火硫黃法”。

真正配比起來,劉病已還是破費周折。

再根據不同比例配製好後,分別灌入細小的竹筒裡。

竹筒外面寫著三個材料的配比數,以便找到最佳的配比。

劉病已又將細薄麻布沾了麵糊糊,裹了配比好的火藥粉,捻成條狀的信捻。

每個竹筒裡插入一根,作為導火索。

凌晨,天還濃黑的時候,劉病已早早地起床,來到濃密的樹林深處,找到早已挖好的深溝,將不同配比的竹筒深埋在坑洞裡,擦著火石,點燃導火索。

“啪!”

最開始配比的竟然是極其微弱,如果噪音再大一點兒,這點兒響聲根本聽不見。

“嗙!”

第二個竹筒,炸起了一小片兒的土。

“砰!”

第三個竹筒竟然直接炸飛了一堆的土。

劉病已記錄好第三種的配比,覺得再努力一把,或許就能成功了。

第二日凌晨,當土堆最上方的一塊三十斤的石塊兒被迸濺起來時,劉病已知道火藥的配比已經成功了。

接下來,劉病已開始研究起了銅鑼。

他想找到能夠模仿打雷聲音的器具。

而這樣的器具還不能過大或者過於沉重。

劉病已找尋了幾日,終於在一個廢棄的銅鑼上發現了類似於雷電的“咔”的聲音。

準備齊全了這些物什後,劉病已便等待著王美人壽誕夜的到來。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王美人壽誕夜早已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