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治國,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治理方式。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早朝。

皇帝藉著百十名文武大臣,運轉整個國家機器。

武帝大抵因為步入老年,覺少。

凌晨很早醒來後就難以入眠。

為了排洩這份憂鬱,武帝下令將早朝時間提前至五更,即凌晨三點至五點時分。

三點時間太早,大多數的人都昏昏沉沉,腦袋不算清醒,早朝時間便推延到了五點。

上朝時間一旦規定死了,若誰遲到了,輕則捱罵罰俸祿,重則會判刑甚至掉頭。

五更五時分之前,百官聚集於未央宮前殿,排班站好。

即使這樣,一些住得比較偏遠地方的官員也要凌晨三點起床。

一年四季大多天還未亮,文武百官提著燈籠舉著火把,在宮殿前的道路上穿梭,往往在朦朧的夜霧裡形成一條蜿蜒崎嶇的火龍。

天氣晴好尚可,若是遇到風霜雨雪天氣,大臣們只能披著斗笠,打著傘,風雨悽悽地等候。

只有品階高的,內朝外廷,也就是中朝和外朝的大臣們方能提早進入各自的辦公室等候。

劉病已曾經詢問過張賀,此時朝議多在未央宮前殿、宣室、溫室等地舉行。

雖然武帝前期是分中朝議和外朝議,但最終還是要合署於早朝,聽聽文武百官的意見。

一些重大問題交由中朝官進行討論。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

外朝又叫外廷。外朝議的官員就是以丞相為首的官員,下至六百石的議郎、諫大夫、博士。由丞相、御史大夫或皇帝親自主持,會議地點在宮中諸殿,或者是司徒府,也就是丞相府。

武帝時期的朝廷政務,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負責解決。相當於皇帝中樞神經的組長和副組長。倘若他們拿捏不準,可以請求會同其他部門“雜議”。

“雜議”也是集議之一種,突出的是參與會議的人來自不同部門。

自從上次武帝在巫蠱之禍中斬殺了丞相公孫賀後,御史大夫桑弘羊就一直在行代丞相一職位。

實際上,御史大夫為副丞相,負責溝通皇帝與官僚系統的橋樑,負責上傳下達。

丞相組織有關部門集議,集議結果由丞相、御史大夫領銜上奏。最後議定的結果,得到制書的認可,加上具體執行辦法,由御史大夫下發丞相,丞相再逐級下發給中二千石、二千石、地方守相等人。

這也就是為何說所有文書都要從御史府發出的緣故。

悠揚的鐘聲響起,早朝開始了。

未央宮宮門大開。文武百官開始排著隊進入未央宮。

此時,劉病已也已經跑步回來路過此處。

他望著嗚嗚泱泱的人群,無比感慨起來:“這麼早就開始上班了?怪不得都活不長久。勞動人民尚且講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劉病已邊跑著邊陷入一種憧憬,“倘若我坐上了皇帝位子,一定大改這個陋習,雖然不能說早九晚五,或者九九六福報,也得按照夏令時和冬令時,早上七點上早朝,討論到十點左右……”

文武百官排班肅立兩旁,等待漢武帝到來。

漢武帝每次總要晚那麼一點點。

等到百官行禮過後,大太監蘇文開始朗聲問到:“有本出班啟奏,無本容後議事。”

繡衣御史王賀瞥眼瞧了一下站在旁邊的暴勝之,得到了他的點頭。

王賀便朗聲回到:“臣有本啟奏。”

王賀邊說著邊朝一旁邁出一步,隨後將手中的奏章高高舉起。

待小太監跑過來將奏章取過,又一路小跑交給殿前太監。隨後,奏章便鋪在天子面前的桌案上。

此時,王賀便朗聲說到:“今查,被陽縣令王訴公然書寫反詩,謗訕朝廷,詠歌百家,其有思前朝而貶低當今朝廷之嫌。”

“因其為鄉學儒士及第,身為縣令,擔任地方父母官,有教化鄉黨萬民之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