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以身誘敵,在沁水以北河流、池澤密佈的地區設下了十面埋伏,欲圖以優勢兵力,一舉而殲滅甄隨所部。只可惜甄隨尚未抵達預設戰場,便已知機,急令後撤,石勒被迫先行發動,導致包圍圈未能徹底合攏,最終還是被大部晉軍順利逃回了沁水南岸。

一方面天色已黑,再欲渡沁往攻,頗有兇險;二則聽聞晉軍急鑿河冰,以阻趙軍追擊……最終石勒只得喟嘆一聲,下令暫且收兵。

今日交鋒,這支來自關中的晉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在於作戰有多勇猛,而是雖敗不亂,即便趙軍從多個方向發起攻擊、騷擾,軍亦不潰,基本上能夠整列而歸——如此強軍,當真天下罕有,石勒也是畢生所初見而已。

但不知此乃甄隨本部的素質,還是裴軍主力盡皆如此啊?

其實若是甄隨本部“劫火營”,未必能有如此嚴整,抑且遭遇重挫不亂;甄隨這回領的乃是“厲風”、“蓬山”兩營的老底子,深受老長官劉央和陸衍的影響,日常一板一眼地遵照裴該的指令訓練佇列,其組織力確實為裴軍之冠。不過甄隨也並非毫無功勞,若無他酣戰斷後,估計起碼會有四成兵馬會被拋擲在沁北……

甄隨之後,以身禦敵,掩護主力後撤的重任,就落到了楊清肩膀上,結果楊清那一部,成為了今日之戰中,趙軍唯一成建制殲滅的晉軍。戰後計點,前後斬殺晉卒近千,俘虜二百餘人,石勒下令全數梟首——然而楊清不在其列。

楊清受命固守河岸,禦敵斷後,他就知道自己今天要完了……回想自從夏陽渡口以來,凡自身所統兵馬,從半隊到一隊,全都是徹底覆滅的下場,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僥倖逃出。本以為隨著官職的晉升,得為部督,麾下五六百人,不會再那麼容易被吃掉了吧?誰想結果並無兩樣……

老天爺啊,何以如此待我?難道這就是自己的命嗎?!

等等,若是自己的命,則是否如前兩回一般,本人可以僥倖逃出生天呢?

由此他以數百人,憑依事先佈置好的粗劣工事,抵禦三面殺來的數萬趙軍——好在不可能齊至——激戰片刻,陣列便壞,眼見即便化身甄隨之勇,也已毫無回天之力了。楊清未存殉國之志,估摸著這場仗打完,活不下幾個人來,沒人會站出來指證自己,於是匆匆拋棄了兵器,脫卸了鎧甲,下得馬來,只穿著布衣,掉頭便落荒而逃。

本以為趙軍必然朝向著鎧或騎馬之人攻擊,未必會來關注自己,只要逃下河岸,就有機會踏冰而過,誰想到才剛奔出幾步,突然間不知道從哪裡射來的一支流矢,“噗”的一聲,正中其臀。楊清不禁大叫一聲,一個狗吃屎就趴倒在地。

隨即趙軍殺散了斷後的晉兵,一路搜殺過來,楊清伏在地上,分明聽到身後有袍澤的呻吟聲瞬間化為慘叫……隨即腳步聲響起,他掙扎著翻過身來,只見十數名趙兵一手舉著火把,一手挺刀,面目猙獰地疾衝而至。楊清不禁嚇得魂飛天外,趕緊高舉雙手,大叫道:“勿殺我!我非兵也,我是醫者!”

果然那些趙兵聽得此言,面上的殺氣便即稍稍一斂。

所謂“瓦罐不離井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只要踏上戰場,則刀劍無眼,即便武勇如同天神一般,也不敢拍胸脯說自己必能場場倖免,遑論負傷呢?你身上若沒有兩三個窟窿眼,或者幾處刀傷,都不敢說自己確實當過兵……因而上起一軍統帥,下到普通兵卒,普遍都敬奉醫生,幾乎等若神明。

你若是得罪了醫生,一旦受傷,他只要不急於施治,讓你跟後面排隊,就很有可能要了你的小命去——即便是小小的割傷,若不及時以草藥敷治(既止血,亦殺菌),都有可能瘡潰也就是破傷風而死啊!

所以一般情況下,陣前逮著軍醫是不殺的,要收為己用,楊清深知此情,當即假裝醫者,以此來哀告活命。果然那些趙兵聽了,雖然繼續圍攏過來,卻不再急下殺手,有人就問了:“既是醫者,汝的藥囊何在啊?”

楊清苦笑道:“遭逢王師,急退五六里,自然跑丟了……士卒為跑得快些,多有棄械的,而我只能拋棄藥囊。”

他隱約見到,那些兵眼中閃過了一線喜色,隨即就有兩人衝上前來,一左一右按著肩膀,架起楊清,把他拘得動彈不得。隨即牽來一匹馱馬,將之推搡上去,朝向後方押運。

可憐楊清,屁股上還插著一支箭呢——好在並未傷及筋骨——只得央告趙卒,暫時把箭桿折斷,以免扯裂了創口。

前行二三里,來到一片營地中,那些趙卒便又將楊清從馬背上拖了下來,挾持著他,入一大帳。帳內燈火通明,就聽有人急切地問道:“使喚簡參軍,如何還不肯來啊?!”

挾持著楊清的兵卒叫道:“方自陣前擒一晉醫,或許可用。”

於是推搡著楊清,來到一副擔架前面,只見擔架上仰臥一將,雙眼緊閉,面色慘白——原來是咽喉中箭,似乎連氣息都快沒有了。

有趙兵將長刀比在楊清脖子上,喝問道:“汝既是醫者,可來診看,我家將軍尚有救否?!”

楊清哆哆嗦嗦地伸出手去,按了按那名趙將的脈搏,然後又摸摸額頭,翻開眼皮瞧了瞧,猶猶豫豫地道:“脈雖虛弱而尚有,眼雖閉而瞳未散,額頭尚溫,倒是還有一口氣……至於是否能救……”

旁邊有人厲聲喝道:“若能救活將軍,便予千金之賞,奉若上賓;否則,便以亂刀臠割汝肉!”

楊清趕緊拱手:“能救,能救,還不算太遲。”

楊清乃是弘農人氏,自小為高門楊氏的庶族做佣,除了種地外,他別有一門祖傳手藝,那就是騸馬、閹牛。這年月的中醫還不象後世那般,重內科而輕外科,重理論而輕實治,就連什麼陰陽五行,也才剛滲入醫學領域而已,再加上自漢末以來戰事頻仍,所以外科手術受此刺激,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進而又反哺獸醫科目。故此楊清於治人之道,倒也略知一二。

等到從了軍,進而為了將,為了自身的安危,他更是加緊這方面的學習,曾經多次觀摩軍中醫者對傷患的施治。實話說這種咽喉重傷,看情況連氣管都斷了——食管如何,尚不可知——的情況,他確實也是見到過的,當時軍醫口若懸河,說了一大套施救之法,可惜最終還是沒能把人給救回來……

但在趙卒長刀加頸的局面下,楊清當然不敢說不能治,只得現背過往所聽過的理論:“此亦不難,當急取箭,以絲線縫合傷口,敷上金瘡藥,以細布四五層蓋創口藥上,周圍纏繞五六匝後紮緊。傷者仰臥,不可稍動,以高枕枕之腦後,使項部鬱而不直,創口不開。冬夏避風,衣被必暖。日以姜五片、參二錢、白米一合煎湯灌下,使補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