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嶷不卑不亢地回答道:“臣既掌尚書,受群臣所奏,以進門下,恭呈御覽,則除非大逆不道或造作妖言之疏,否則不便駁回。至於有識無識,非臣所可肆意評判也——陛下以臣于軍、政兩道皆有一日之長,故置之於顯位,倘若百僚所奏皆比臣為有見識,自當代臣為相,又何勞臣逐一駁斥呢?難道陛下是希望以尚書省堵悠悠之口,不讓人說話嗎?

“至於封駁奏疏,此乃門下之事,若陛下以為太無見識之奏,皆能恭呈御覽,則是門下之失,與尚書無關。”

你若覺得這些都是屁話,那麼門下省就應該直接駁啊,不可能再讓你見到;你既然見到了,說明是門下的疏失,至於我尚書省,論理不負責封奏。

華恆、祖納掌門下,聞言皆出列請罪。

裴該對此也無話可說。想想也是,後世網路上的鍵盤政治家難道還少嗎?你可以嗤之以鼻,也可以跟他們打筆仗,直斥其非,但總不能一概封貼,不讓人說話吧。尤其是倘若尚書省就能把自己不滿意的上奏給封駁了,還要門下何用啊?何談部門間的平衡和制約?

裴該是瞭解祖逖的,既知其能,更知其心,同時他還了解張賓,知道有張賓輔佐夔安堵在三臺,即便祖逖也是很難速勝的——換了陶侃也沒用,換了自己說不定更糟。但是上奏的群僚未必知道這點,更未必瞭解實情,既聞敗報,乃請求易將,雖然無見識,也在情理之中。

他只是擔心這些上奏,未必純出公意,其中會不會還摻雜著私心作祟。倘若僅僅是逮著個機會便發議論,希望透過上奏能在皇帝面前留個印象,還則罷了;就怕是罔顧大局,意圖以此為藉口褫奪祖逖的兵權,甚而借敵人之手,徹底摧垮祖家軍……這類貨色忠的是私人而非國家社稷,當得起“其心可誅”四字。

裴該是擔心這背後有自家原從班底的指使,故此才特意斥責裴嶷,以為警告——原從的領袖之一就是裴文冀啊——然而裴嶷正色立朝,正言以對,倒讓裴該有點兒下不來臺。

他只好撫慰門下二侍中,說:“卿等不專務軍事,遂致曲直難辯,未加封駁即呈於朕,此亦合乎道理,非卿等之過也——過在於朕,不應當封閉兼聽之門。”

——————————

拉回來再說祖逖,他希望能夠打一場勝仗,以加速三臺之敵的崩潰——難道真跟他們耗三個月不成麼?到時候我即便拿下三臺,估計也沒多少餘糧可以繼進了。再者說來,朝廷要管理偌大的疆域,防堵四方之敵,還須顧慮民生,故而存糧有限,但羯賊完全可以在河北涸澤而漁以作困獸之鬥啊;到時候把幽、冀兩州的每一粒糧食都搜擄來跟我對耗,即便最後敗亡,也留給我一個難以短期內鎮定的爛攤子,所得皆為荒土、餓殍,難道我臉上很有光嗎?

因而反覆思忖,想要籌劃一條妙計來對付羯軍,只是——張賓素來多智,一般的計謀怕是很難瞞得過他啊。

戰陣之上,雙方都互相抓有俘虜,張賓因此知道河運一度斷絕,華軍糧秣供應或將不繼,而祖逖很快也明瞭了此事——因為羯中既得此信,肯定要大肆宣揚,以堅固守之心啊。所以這就是一個“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知道了,其實我也知道了你知道了”的遊戲。

祖士稚因此而出一計,以退為進,假意撤兵而引誘羯軍來追。

在原本歷史上,其實祖逖使過類似的計謀——

他曾經北伐而攻浚儀,使其將韓潛鎮守浚儀東臺,而羯將桃豹守西臺,雙方同城對峙長達四十餘日,互相都有些糧秣不繼了,也盡皆咬牙忍耐。於是祖逖派人用布囊裝上土,假裝糧食,運上東臺,其中數人挑著真米落後,遭到羯兵的追逐,全都棄擔而逃。桃豹撿到這幾袋米,以為此前運上東臺的也全都是食糧,就此大生懼意,不數日便即趁夜而遁了……

然而張賓終非桃豹可比,所以在這條時間線上,祖逖反其意而用計,故意丟擲些新谷去,讓張賓以為是自家糧食將盡,特以此惑敵也。隨即祖逖又偽裝最後的瘋狂,猛攻金鳳台,將將得手,卻又力盡而退……

因為趙軍已無退路了,唯有拼死而搏,不可能因為知道對方存糧尚足,就主動撤守的。唯有讓他們以為華軍即將糧盡,被迫退兵,那麼才有可能脫離三臺堅壘,出而追擊。張賓之所以慨嘆說祖逖“明施詭計,其實堂堂正正之謀”,就是因為自己即便尚有疑慮,也必須認定華軍即將糧盡,並以此來鼓舞士氣,而且華軍真的退去後,也不得不往追。

華軍其實並未走遠,盡數躲入安陽城內潛伏,獨留衛榮在外誘敵。衛榮見趙騎追來,當即排開糧車,並命士卒高聲呼喊,以示己軍糧足,以亂敵軍之心。果然張賓聞言,不禁慨嘆,蘷安見狀,也頗猶疑,導致羯騎的衝鋒速度當時就慢了下來。

隨即安陽城大開四門,一隊隊華軍洶湧而出。蘷安無奈之下,只得下令停止衝鋒,即刻後撤——固然他再奮一把力,必可以殺敗衛榮所部,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況且若因此而耽擱了時間,導致被華軍主力咬住,估計自己這些機動兵力,半數都要浪擲於此。

祖逖也是沒料到張賓、蘷安竟然如此謹慎,只派數千騎兵追來,他在城上見狀,便命馮鐵率騎兵先發,追逐、兜截蘷安。這一逃一追,三十里地瞬息即過,又入臨漳。

華軍既撤,臨漳已是空城,但餓昏了的趙兵還是會從三臺衝進來,拆屋扒垣、翻箱倒櫃,希望能夠搜出點兒華兵忘記帶走的糧食……不意騎兵追出去不多久,便即敗退回來,並且華騎踵跡而至,趙兵乃當場崩潰。

這種崩潰,一部分來自於心理上的落差——不是說華軍撤了麼,怎麼又回來了?而且聽說食糧尚足……一部分來自於鬆懈後的組織混亂。於是馮鐵追趕蘷安,長驅直入金鳳台,蘷安、王陽被迫棄金鳳而走銅雀。倘若不是天色已黑,估計華軍還能一口氣把銅雀也給拿下……

而且更要命的,張賓受此半日奔勞之苦,好不容易沒落在最後被華騎捕去,卻也累得骨軟筋酥,才歸三臺,就一跟頭從馬上栽了下來,遂被蘷安下令由一名健卒揹著,狼狽逃向最北面的冰井臺。

等放下張太傅來的時候,他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