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傾軋(第1/2頁)
章節報錯
裴該在河橋大破胡師的確切訊息,數日後露布報至洛陽,軍民人等,盡皆歡騰,尤其那些“裴黨”公卿,更加雀躍。尚書左僕射荀崧乃懇請太傅荀組領銜上奏,說自永興元年(晉惠帝年號,劉淵在那一年自稱漢王)以來,國家對胡,從未有過如此大勝,自當設祭告陵,感謝祖宗的庇佑。
此前相關關中戰事,私下裡流傳著很多不好的小道訊息,多數說裴該實已戰敗,退守長安,唯恐朝廷怪罪,甚至於使祖逖率軍相救,這才隱諱其事;甚至還有人說,裴該已在郃陽城中戰死,胡騎不日即將下華陰,出潼關,一口氣殺到洛陽來……
對於這些訊息,荀崧多數是不信的,但也難免受其影響,整日介憂心忡忡。他數次派人前往長安打探訊息,還暗怪女兒——女婿忙著在前線打仗,也說不定真為胡寇所圍,所以不克傳遞訊息,怎麼連你也不給老爹送個信來啊?你知道我有多擔心嗎?
他還寫信給上洛郡守裴軫和駐兵河南縣的裴丕,說你們雖非留臺人員,而屬朝廷直轄,終究為裴氏一脈,既知關中危急,何不急往相助啊?結果裴軫回信說:“大司馬並未求援,朝廷也無旨意,軫豈敢擅離職守?荀公見守臺省,何不奏請發兵應援呢?”
荀崧心說我也想啊,問題是裴該本人都沒表態,我這底氣未免不足。況且我數次在省內提出此事,都被祖約等人所阻,藉口怕胡寇行聲東擊西之計,實謀洛陽,或使羯奴往攻兗、豫,既然大司馬並未求援,想必不甚危急,王師不宜輕動……
親自去求祖逖,祖逖反在河內動兵,說是圍魏救趙之計……加之荀組也站在祖氏兄弟一邊,梁芬又模稜兩可,我實在勢單力孤,難以求下援軍來啊!
文約啊文約,汝又何以如此自信?即便實有破胡之妙策,多召聚一些兵馬過去,勝算必然更大不是?至於糧秣物資,自有我相助調動,你究竟擔心些什麼呀?難道擔心把河南地區給放空了,真遭到胡寇的掩襲?大不了咱們再退回長安去好了。
至於裴丕的回信,說得就很明確了:“我等兵寡,即往關中,難搖大勢。設使大司馬敗績,且棄長安,則必東歸洛陽,末吏在河南,可為先導。此命監護都邑,以備非常,豈可輕動?”當初裴該把我安置在河南,就是為了監視朝中,若有不利於他的動向,我半日之內,即可進城——這個責任太重大啦,我若擅自離開,洛陽出了事兒可該怎麼辦?
因而荀崧每日擔憂,酒飯不思,好不容易得著了關中大勝的稟報,有如一天烏雲,瞬間盡散,這個高興啊。不行,我不能一個人高興,得拉著大家夥兒一起樂和才成,且須使天下鹹知,我婿一舉而摧破胡寇主力,功高社稷!
因此才鼓動群臣上奏,請求謁陵。司馬鄴自然也很欣悅,就此問道:“既然大司馬已破胡寇主力,可能趁勝而前,批亢搗虛,直下平陽否?”
祖約奏道:“家兄行前有言,胡雖大敗,關中經此兵燹,糧秣物資,亦或不足,且若逼之急,恐石虎等自晉陽入援……大司馬奏表中亦云,當遣別軍入於河東,徐徐經營,候關中積儲豐厚,然後一舉而定胡氛。在臣看來,或可期之明歲、後年。”
司馬鄴嘆息道:“設羯賊未曾入並,大司空仍在晉陽,趁勢南下,與大司馬夾擊平陽,則胡氛早定矣!”劉琨你怎麼就不能多扛個一年半載的呢?
其後又問:“胡既喪敗,可能遣使命降,使交還先帝遺骸否?”
荀組道:“劉聰殺害先帝,其罪不逭,即其自縛,亦當車裂於市,且暴骨於野,豈有遣使命降之理啊?至於先帝遺骸,待復平陽,自然可得。”
司馬鄴點點頭:“太傅所言是也,朕因思念先帝,一時哀慼,所言有失……”說著說著,眼圈不禁紅了。
其實他跟司馬熾叔侄之間,未必就有那麼深厚的感情,但只要回想一下自己當初從洛陽逃出來,跋山涉水,一路經宛縣,下武關,直入關中,抵達藍田的坎坷經歷,就自然會有落淚的衝動了。
於是准奏,擇日出城祭陵,同時還命梁芬等擇其善地,先為司馬熾營建陵寢,以待將來迎還屍骨,便可落葬。
天子謁陵,百官皆當相從,不過象尚書省這種中樞機構,是不可能徹底放空的,必然要留人值守。那麼留誰好呢?祖約當仁不讓,說你們都走吧,留下我一個人加班。
主要是祖逖大軍的後勤物資一直是他在統籌,陸續抵達郊畿的兗、豫之兵,也需要他來圈定駐防地,看情況是否要向河內調運,那真是一刻都離不開啊。
因此到了正日子,洛陽街巷幾乎為之一空——不少士人乃至百姓,一方面為了抒發心中的快意,另方面也為湊熱鬧,全都跟著車駕出城,去北芒山觀光了。尚書省中,唯留祖約,面前的公文摞得比他腦袋還要高,手不停揮,當真忙得是焦頭爛額。
就中尚書郎陳旦趨近案前,藉著商議公事的機會,暗中將一紙文書,悄悄遞給了祖約。祖士少掀開一角,略略一看,已知其意,於是揣入袖中。陳旦壓低聲音說:“昨日梁司徒密往太傅府上,談至夜深,不知何意——祖君還當警惕些。”
祖約微微撇嘴,也低聲回應道:“大司馬建功,且家兄離洛,彼等乃生鬼胎,欲謀我耳——自當先斷其臂!”
這個陳旦字旭始,是臨淮東陽人,本與晉朝開國功臣陳蹇為同族——陳蹇之父陳矯,仕魏官至司徒,封東鄉侯,這一爵位傳矯長子陳本和長孫陳粲;陳蹇本人則是入晉後官至大司馬,封高平郡公,陳旦是東鄉侯一支,為陳粲之孫。
臨淮陳氏家門不高,人丁也單薄,自陳蹇曾孫陳粹沒於“永嘉之亂”後,高平郡公一支便即斷絕,東鄉侯一支仍居本鄉,其勢日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