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乾坤一擲(第2/2頁)
章節報錯
其實他原本想的也跟裴該一樣,要統合關中各郡國的兵力、財力,以便與胡軍決戰,但是那些守相都是當初擁戴司馬鄴登基的功臣,本來就不容易擺平,加上麴允又一味寬縱,皆命其為重號將軍,甚至使持節,加侍從、散騎常侍等榮銜,這一來他們就更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了。別說胡軍大舉壓境,實在沒有多餘兵力去收拾那些傢伙——麴允要防胡,而索綝要防麴允和司馬保——就算如今胡軍暫退,麴允基於自家臉面,也是不肯受命去征討他們的。
麴恭克就是心腸軟,且無決斷,這既是索綝恨他的一面,卻也是索綝愛他的一面——倘若換了一個殺伐決斷之人上來,肯定先統合各郡國,然後便揮師長安,來奪他索巨秀的權柄啦!正是因為麴允夠軟,索、麴二人雖然相互使絆子,明面上卻還維持著最低限度的和睦,否則索綝要以一力而對麴允、司馬保二人,他是必敗無疑啊!
當然啦,在他索巨秀敗事之前,是不是胡軍先已經先殺進長安城來了,也未可知。
他跟這兒嘆氣,其實梁芬心中更是嘆息聲不絕,可是也不便表露出來,只好詢問裴該:“還有下策為何?”
裴該猛然間一挑雙眉,一瞪兩眼,厲聲道:“下策唯該死耳!”隨即噹噹噹說出一番話來,擲地有聲,聽得索綝和梁芬無不大驚色變,瞠目難言。
——————————
其實裴該在進入長安城之前,就已經跟裴嶷商量好了應對之策。當日他擔心長安城中糧秣不足,就算自己率兵前來,也派不上什麼用場,裴嶷就說:“我正因此要與文約商議……”說著話眼神略略一撇,王貢會意,便即躬身告退。隨即裴該把其他人等也都摒除在外,獨與裴嶷相商。
因為裴該還要急著進長安城,好休息一晚,翌晨前去覲見天子,故此裴嶷的話說得很簡略:“應對當前局面,嶷有三策。”
裴該心說又來這一套?古人怎麼總喜歡玩兒上中下三策的花樣啊,笑笑便問:“請先言其上策。”
裴嶷說無所謂上下,只是難易不同——“劉曜既退,長安暫時安堵,文約待覲見天子,請得節杖及不退兵之詔命後,即可離開長安,返歸河南,乃與祖士稚固河南、弘農、滎陽之防,緩緩積聚,以待變局——此為最易者也。”
裴該略一沉吟,緩緩搖頭:“若如此,我又何必親至長安?遣陶士行率軍開啟通道,叔父為我來朝可也——且言其難者。”
裴嶷說道:“第二策,文約請得雍州都督之任,甚而褫麴忠克大都督之職,即將關中軍務,一肩荷之,乃可整軍御胡矣。我聞乏糧者,長安也,非關中也,各郡國皆有積儲,唯自募兵,不肯貢輸朝廷耳。若能統一事權,搜其存糧,應付一歲不難,且唯牢固各城之守,暫不北征,當無斷炊之虞。”
裴該皺眉道:“若果能統一事權,並驅各郡國,索、麴、梁豈不能為之,而要待之以我?我遠來之人,不如彼等在關中根基牢固,可見彼等不是不能為,是不肯為也,既不肯為,安能容我為之?無異於虎謀皮!”
裴嶷道:“若虎不肯假皮,則唯縛虎耳!今長安城中,除千餘涼州軍外,據云皆不能戰,我軍挾勝入關,誰人可御?先罷索綝,復召還麴允,文約可執國政!然不知梁公屬意何方,彼今為朝臣領袖,任司徒數歲,必然根基深厚,若能說動之,此第三策反比第二策為易;若不能說動之……文約自擇吧。”
裴該又沉吟少頃,然後再次搖頭:“索、麴及其麾下,皆關西人也,我軍雖銳,終究人少,若不能分而制之,則勝算渺茫。至於梁司徒,彼亦關西人也,安肯棄索、麴而向我?即彼對索、麴等失望,我亦無盛名可以立朝……”不要以為打了幾場勝仗就瞬間名揚天下,人人見而俯首了,即便你打仗再能,甚至治理地方也有一套,那麼治國呢?能不能入梁芬的法眼,能不能和他完美搭檔、配合?當這一切都是未知數的前提下,梁芬怎麼肯放棄索綝、麴允,而跟你裴該聯手?
若無樑芬相助,那裴該在政壇上就是無根之草,即便把天子捏在手中,朝廷瞬間星散,你又哪來的大義名分,可以號令關中?更別說號令天下了。說不定司馬睿、司馬保馬上就得著了藉口,可以發兵來討伐你,重現漢季諸侯討董之亂相——可是胡人覬覦在側,當此緊急關頭,又豈能使關中再長期動亂?
因此裴該就說了:“叔父三策,其下太緩,其上太急,其中因人成事,而人若不允,終是水月鏡花。”
裴嶷雙手一攤,說:“我智窮矣,文約有何良策啊?”
裴該案前正平攤著關中地圖,他仔細端詳了一陣,然後緩緩說道:“猶記叔父昔日與該語,以諸葛孔明為譬,雲孔明在蜀中,連歲北伐,以求一逞,此非逆天也,實在爭天!今關中孱弱,胡賊勢大,即方內訌,亦恐勝負速分,實力未必大損,則小大之勢明矣。我當面之敵,非索、梁也,是胡虜也,欲以小搏大,唯有爭天!”
裴該一開始琢磨的,是在徐州好好種地,支援祖逖在豫州向司、兗施壓。要按照歷史的正常程序,接下來就該是長安城破,愍帝被擒,旋即遇害,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王朝;再然後胡漢就該起內亂了,劉聰死而劉粲繼,然後靳準政變,劉曜、石勒東西合兵以討伐之。到時候裴該出青徐,祖逖出兗豫,利用胡人三方內鬥的機會,就可以一舉而底定黃河以南地區,甚至於兵入關中。倘若選擇的時機良好,說不定還可能保下靳準,使得胡人自此三分,則易平矣。
如此順時而為,貌似可策萬全,然而這純粹是靠著預知日後歷史而開的金手指,其中一旦出現點兒差錯,導致歷史長河轉向,立刻就會抓瞎——想靠先見之明牟利,必然因此而全身心地撲在這一點上,稍有偏差,立刻手足無措。
好比諸葛亮一出祁山,倘若預知後事,相信他一定不會再駁回魏延的子午谷戰略了。然而諸葛亮以其本身的性格和能力,就都不適合做乾坤一擲的大冒險,若去執行一場自己其實並不真心樂意的戰略決策,怎可能不出意外?說不定結果還會更糟啊!
還是裴嶷說得對,必須要“爭天”,唯有靠著自己真實的能力爭出來的,才是確確實實可以把握的成果——若勝,自能搖撼天下,轉動時局;若敗,那是自身能力的極限,也不會留下什麼憾恨。
所以裴該才打算不管什麼歷史了,一得建康之令,當即與祖逖聯兵北伐。如今已經走到這一步了,還容得他退回河南、弘農,緩緩踏步嗎?既入關中,就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好好地爭一爭!
“我意決矣,”裴該伸手在地圖上一拍,“乃將性命,盡付於此間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