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變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裴該在見到祖逖之前,正在展讀東路軍謝風派快馬傳過來的報告。這報告書寫滿了半捲紙,足有四尺多長,駢四驪六,文采斐然,不用問,肯定又是王貢代謝風寫的。
裴該一目十行看過,心說應該宣佈一條新的軍令,凡軍中公文往來,一律都要用散文,且文辭必須通俗易懂,不準再用駢文!
文言文在後世被很多人目為畏途,但在這個年月,其實和口語距離並不太大,也就如同後世書面語和日常俗話之間的差別而已,倘若平鋪直敘,條理清晰,裴該手下那些才剛脫盲的軍頭應該都能讀得懂五六成。問題自漢代以來,士人作文逐漸吸納了很多詩賦的要素,講究對仗、押韻,終於在魏晉之際產生出了駢文,那就不是誰都能夠讀得明白的啦。
究其實質,這是士人自我炫耀,以期有別於庶民百姓,從而造成的特殊文體,形成的綺麗文風。文多四言、六言,故又名“四六文”,或稱“駢四驪六”,為了符合格式,展現文采,往往不惜以辭害意,把明明很清楚的事情寫得雲山霧罩,莫名所以。駢文中也有散句,一般佔兩到三成分量,但真正的內容其實大多蘊含在散句之中,駢句對於敘事基本無用,純起抒情之效。
好比說王貢這篇報告書,倘若抽出其中散句來,再將駢句之意加以精煉,估計兩千字到頭了,根本不必要寫那麼長,那麼花哨……
報告中所言之事,其實很簡單,歸納起來可為三事:其一,王貢按照原定計劃,孤身前往廣固,去遊說曹嶷,其間各種驚心動魄、唇槍舌劍,佔了報告書七成篇幅。最終曹嶷被他說動了,答應即刻遣使南赴建康,去向琅琊王司馬睿上表稱臣,背漢從晉。
曹嶷本是王彌的左長史,跟隨王彌降漢,其實對於胡漢政權的忠誠心非常薄弱;加之此人又素無大志,只想割據青州,所以在原本歷史上,他就曾經主動遣使建康,被東晉政權封拜為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廣饒侯。所以對於說動曹嶷反正,裴該原本就具備著一定信心,並非天馬行空的妄想。
在舊有時間線上,曹嶷後來基本上併吞了整個青州,乃與河北的石勒結盟,商定河東屬曹,河西屬石。一直等到石勒自稱趙王,根基穩固後,才派石虎渡河南下,一舉伐滅了曹嶷勢力。
在這條時間線上,石勒提前跟曹嶷交過手,兩家多少結下些怨仇。如今石勒在河北,不定哪天就會南下攻打青州,在這種情況下,曹嶷也頗有與南方的徐州交好,以期將來得到增援、策應的想法。故此王子賜前去舌燦蓮花,當即就把曹嶷給說服了。
王貢報告書中所言第二件事,是說石勒率兵南下,攻打三臺劉演,劉演獨木難支,不但向厭次邵續求取救兵,還派人渡河而南,向兗、徐二州求救。兗州方面,祖逖親率主力北伐,自然沒有餘兵去救劉演——否則以他跟劉琨的關係,是肯定會救的——而在徐州方面,謝風自作主張率部西進到青州的著縣,以為呼應。
只可惜距離太遠,緩不濟急,這邊兒謝風還沒找著合適的地方渡河呢,那邊就傳來三臺陷落,劉演敗逃厭次的訊息……
第三件事,是說蘇峻率部來歸——既然曹嶷承諾歸晉,蘇子高也就坦坦地從掖縣透過曹嶷領地,抵達了東莞。這次拖家帶口的大遷徙,一共投來士卒四千餘、平民上萬,王貢即將其大部安置在東莞各縣,奪佔失主田地耕種。謝風和王貢要求蘇峻從徵,蘇子高倒也曉事,自將親信七百餘人與“劫火左營”共同西向。
王貢在報告中也說了:吾觀蘇峻,非甘於久居人下之輩也,形勢所迫,不得不從,還望使君千萬留意——當然啦,他用的是駢文,還套了一堆故典,以多名古人作比,就這麼點兒意思,硬生生扯出六組對仗句來……
徐州並不瀕臨黃河,既已說降曹嶷,那麼黃河下游的渡口就可以交給曹嶷防禦了——相信曹嶷不會輕易放石勒過來,而且王貢預估,石勒既得臨漳,還需要時間消化,今冬不大可能揮師南渡——中游的防務,自有兗州方面負責。由此東路軍算是基本完成了使命,謝風就打算帶著蘇峻,從泰山以北折而向西,支援洛中。
裴該按查地圖,掐指算算,估計這會兒謝風大概走到了濮陽境內,再有個十天左右,可入河南。
他才把報告書交給陶侃覽閱,軍士來報,說祖豫州快要到了。裴該趕緊整理衣冠,親率眾將,出營相迎,祖逖一見面就問:“文約何來之速也?”言下之意,你這算違背昔日承諾吧,幹嘛不在成皋多守兩天呢?
裴該趕緊拱手致歉:“人心若流水,順之易下,逆之難行,是該未能料其機先,有負祖君——慚愧,慚愧。”我承認是自軍中驕氣所致。
祖逖笑一笑,擺擺手:“軍心若浮雲,易見而難轉——文約既知其中之弊,我也就放心了。”就怕你不清楚自家的情況,“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既然承認是軍心士氣的問題,那也就不必要我再多說啦。
於是二人並轡歸營,攜手入帳,開始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在此之前,祖逖先大致介紹了一番汜水之戰的經過,得出的結論是:“此番劉粲所領,皆胡軍精銳,我以兩倍兵逆之於平野之上,止小勝耳,文約亦不可輕忽。”裴該說我知道了,隨即便向祖逖介紹了從七星堡之戰直到偃師城下對敵劉敷的各戰經過,說:“劉勳所部三千,為我軍急襲而敗;劉敷所部亦三千,與我‘厲風營’激戰,亦止小敗耳——則胡軍精銳之勇,我已知矣。”
隨即又說:“然呼延晏來援劉粲,所部三萬以上,料胡軍必無如許精銳。我等可在此迎戰,力破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