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三百二十六章 決勝(1)(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時此刻,入得太子辦理行政軍務的大殿,這個秦軍久在中軍也是個有見識的,見太子正殿不過是單簷歇山頂,規制也只是五開間,行制不大,也沒有用華雕異彩,更沒有什麼見識之外的擺設,到了此時,他也是衷心讚歎,太子的不飾華採,不重虛飾享樂,看來是傳言不虛。
“好麼,又來一個?那大夥就把手上的活都放一下,聽聽是怎麼說。”
信使剛入正殿,就是聽到一個青年在樂呵呵的說笑著。
這個殿中,敢這麼說話的,當然是皇太子殿下一人耳。當下也是不敢怠慢,急步上前,屈膝跪下,朗聲報名。
“你是前方殺敵的勇士,起來說話吧。”
還是那個聲音,十分柔和,叫這個信使的心情也放鬆了很多。他大著膽子抬起頭來偷眼打量,卻是見到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般的人物,正微笑著看向自己。
乍看太子,似是叫人失望,年紀太小,不象是睿智穩重能統馭大局的人物。
但被眼神一掃,只覺眼中凜然若有威光,那是隻有長期掌握重權的上位者才有的眼神,再配上高大雄健的身姿,舉手投足的那種夷然氣勢,只看了兩眼,那個信使心中害怕,便是不敢再看了。
“來說說,太保派爾來,有什麼新訊息麼?”
山東戰場的發展和戰果,是朱慈烺絕沒有想到的!
他也是被自己所熟知的歷史給侷限住了,他沒有想到,因為自己在山東的活動和派出了朱大典這樣的能幹的官僚,山東的局勢並沒有如歷史上發展的那樣落入清軍或是對半而分,而是大半落在了明朝這邊。
畢竟山東遭遇闖軍的禍害較小,當地計程車紳也很出色,不少地方就是士紳在召集兵馬維持著。山東那邊的宗族力量也不弱,士紳中只要有財力和決心,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兵馬來。
比如劉孔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靠其祖、父的餘蔭,劉孔和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幾千人的隊伍,並且一路南下,成為正規軍之一。
如果沒有相當的力量,此人也不會成為劉澤清所部的一支偏師,劉孔和由一個白丁成為一個副將。
在山東,這樣計程車紳最少有數十過百,所號召的人數也有數以十萬計。
真實歷史上,是史可法和馬士英的短視葬送了山東的大好局面,而自從朱慈烺決定派朱大典經略山東,並且給朱大典兵馬和物資支援之後,整個明末的歷史,無形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東大半為明所有,已經威脅到天津和京畿,這是清軍在戰略形態上十分不利的地方,也是很難容忍的地方。
而河南現在是三方勢力並存,清據有一半多一些的地盤,順軍和明軍各有一小半,順軍的勢力主要是在南陽府和唐、鄧一帶,與襄陽聯結。
而明的勢力主要就是在睢州一帶,在平虜軍騎兵和河南鎮總兵李成棟的不懈努力下,對岸的清軍已經不斷後縮,現在清軍的態度也很弔詭,多鐸原本是在懷慶一帶,預備帶主力進擊潼關,但山東和河南的明軍一動,多鐸明顯被牽制住了,北京方面,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只能任由多鐸這一支強軍被放在懷慶一帶,無法動彈。
究竟是向西還是向南,一時之間居然無法決斷,這也是清軍整體戰略形勢變為惡化的結果。
多爾袞之所以在山東這麼用力,派出了朱慈烺意料之外的大軍,主要目的還是要鞏固山東和河南戰場,等西征軍騰出手南下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個十分穩定的大後方。
但很顯然,這個打算在目前來看是完全落空了。
至於朱慈烺這邊,大捷之後,反而引起了行營短暫的混亂。
當初派三營兵去山東戰場,判斷是山東戰場的清軍不會超過四千人,加上新附漢軍不過萬人左右,以山東和徐州兩鎮兵馬加三營平虜軍,打起來十分輕鬆,不會有什麼意外,誰料敵人的實力是以倍增,而山東和徐鎮加上平虜軍一樣拿了下來。
更叫朱慈烺高興的就是這一仗不僅是打贏了,而且是平虜軍為主力!
平虜軍的炮營,和平虜軍的步營,在這一戰中,都是展露出了完全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支明軍的實力!
在孫傳庭的奏報上,已經對平虜軍給了最高等級的判定,在孫傳庭看來,平虜軍在訓練方法和裝備和士氣上,完全超過徐鎮和山東鎮,當年的遼鎮也相差甚遠,儘管嚴重缺乏戰鬥經驗,但平虜軍已經是無愧於海內第一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