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輪的火銃轟擊巳經把正面的清軍給打傻了,爆豆般的火銃聲中,不停的有清軍被打落下馬,第一波的千多騎兵中以漢軍和索倫兵為主,也有少量的滿洲兵和蒙古旗兵,這種混合的二線部隊的戰鬥意志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程度的打擊,但馬的慣性之下,仍然是有不少人繼續前湧(回到明朝當太子310章)。

軍令沒有取消,在多年嚴苛的調教之下,漢軍和索倫兵在軍紀上也是不弱,最少在現在這種程度的打擊之下,他們仍然在策馬前行。

“射箭,快射箭!”

一個分得拔什庫身披著三重鐵甲,背後的小旗被一顆子彈給打斷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旗杆,厚實的頭盔也被打飛,在光溜溜的頭皮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血痕(回到明朝當太子310章)。[]

遭到這樣的打擊,這個悍勇的清軍底層軍官仍然十分冷靜,他在陣中不停的策馬賓士,也叫自己的部下不停移動,儘量加大對方火統手射擊瞄準的精度,只要移動起來,以舊往的經驗,明軍的火器射擊的威力也就是十分有限了。

在移動的同時,他也是下令自己的部下立刻靠近射箭,此時清軍騎兵被射落已經超過百騎,但仍然不停的向前,從拔什庫以下的各層武官,也是在陣中不停的吆喝指揮,喝令部下繼續一直向前。

以清軍多年戰爭打出來的驕狂之氣,幾輪火銃傷亡雖慘,又怎麼會就此後退!

先是幾個人在馬上射箭,接著是幾十,幾百人,只要騎術和射術夠格的,都是在賓士到百步之內的時候,就在馬上把箭矢趕緊射出去,然後便準備分開兩側折回撥整。

整個戰場的正面很寬廣,明軍也沒有設立屏障來阻礙騎兵的高速機動,也沒有騎兵出來威脅清軍的兩翼,所以使用這種騎兵戰法原本應該十分得力,但身處第一線的清軍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錯誤!

第三輪,第四輪,第五輪火銃依次擊發!

重火銑的聲響是沉悶而悠長的,而相對來說,輕火杭的聲音就要輕靈脆快很多,聲音響起來的頻率也是和重火銃此起彼伏,相連不停。

每個火銃手都經歷過了嚴格的訓練!

每個分解動作都要求必須十分準確,每個動作都必須做到位,稍有偏差,那些泰西教官的鞭子也就是抽下來絕不會卒絲毫客氣!

這些王八蛋也是真狠劈頭蓋臉的往人臉上就抽這些畜生不僅不是本鄉本土的,連中國人也不是,訓練起來,一個個比魔鬼還兇狠,火銃手比起普通的步卒要多拿點銀子,很多人可是寧願幹長矛手或是刀牌手,也絕不願幹火銃手!

對這種訓練,平虜軍的軍官都很有怨言但向來從善如流的太子在這件事上也是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哪怕那些泰西人自己時不時的喝的醉熏熏的,經常不守軍紀,但火銃教官的職位就是落在這些泰西武官的手中!

不僅是訓練,火銃的鑄造也是如此!

公平的說,明朝的火器發展是走了歪路,在立國之初,明軍的火器水平肯定是獨步天下,無人能敵。

但在二車多年的曲折發展之後,西方已經在這方面把明朝給甩了下來。

平虜軍的火銃手們,也是在不停的訓練之後,已經贏得了所有教官的讚許。

論起士兵來,中國士兵才是最好的。

聽話,能吃苦,有一定的領悟力,富有勇氣。

只要有一定的組織和訓練,在中國練出一支強兵來,實在是太簡單了。

眼前的火杭手,在戰術動作上,已經不在教官之下。

從拔開木塞帽,再到點燃火繩,裝子藥彈丸,瞄雎,聽口令擊發。

所有的火銃手在統一的指令之下,都是如訓練時一樣,每個動作熟極而流,根本沒有任何的滯礙!

擊發,通條通膛,再裝藥,再擊發,每排到每列,每個方陣,所有的火銃手都在不停的動作著,在這樣密集不停歇的火銃轟擊下,槍口不停的冒出白煙,幾百支火銃擊發之下,整個戰場都是嗆鼻的火藥味道。

而在中央方陣的對面,第一梯隊的清軍已經被擊跨了!

一輪接一輪的火銃射擊過來,密度和威力完全出乎清軍上下的經驗之外,任何一支明軍都從來沒有這麼打過火銃,也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大冉力的火器!

前幾排的清軍幾乎全被打死了,每個人的甲衣都被打穿或是打凹陷進去,鮮血和碎肉末迸的到處都是,整個戰場上的血水已經一片一片的流的到處都是,不少戰馬被重火銃擊中了,馬的內臟都流了出來,身子也臥在地上,還在咴咴的叫著。

第一波衝擊線上的三百多騎已經被徹底摧毀了,剛剛還指揮射箭的分得拔什庫腹間中了一槍,被彈丸開啟了一個舉頭大的血洞,腸子流了出來……這個拔什庫一邊嚎啕大哭,一邊不停的把腸子給送回去,再流出來,再送進去……如此往復迴圈,一直到一顆彈丸又一次擊中了他的腦袋,在升起一團血霧之後,這個征戰廝殺了多年的清軍武官才終於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