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八十七章 會戰(23)(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崇禎十七年十二月初五。
在長達一個月的試探和小規模的哨探戰,騎兵戰,前哨戰後,黃河兩岸的明軍和清軍終於都大約知道了對方的戰略需求。
對明軍來說,越過黃河,打下德州,把清軍徹底趕出山東,威脅天津和京師,這個戰略目標就算完成。
對清軍來說,山東戰場暫且還沒有進取之意,只要能把明軍的勢頭打下去,維持現在的局面就算成功。
戰略上,清軍確實是保守了一些,但在戰術上,卻因為阿巴泰和嶽樂等人的到來,產生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變化。
張全斌和曹慶帶領的三營平虜軍是在十一月十日就率部趕到了徐州,在孫傳庭接見嘉獎之後,張全斌的大名也就從平虜軍中傳揚到整個徐鎮和山東。
到月底之前,整個北方戰場都傳揚著平虜軍北上三營的營官姓名。
當然,他們三個全部是標統,因為要保密,防止被清軍知道平虜軍調動規模,在這一層上是被克刻壓低了。
到達徐州,不曾停留兩天,三營平虜軍就是直接北上,在濟南,朱大典已經等候他們多時了。
山東的官道比起淮徐一帶就差的遠了,原本當時的人北上也是從濟寧到臨清、德州,一路從運河上去,比較方便省事。
從泰安一路到濟南的旱路,大約也就是本省近途的人才會選擇這條線路。
年久失修,輜重也多,各營行進時都十分困難。
好在是冬季無雨,一路行進時雖塵土滿天,弄的人灰頭土臉,但並沒有雨水,不會因為泥濘而阻礙行動,這算是不率中的大幸。
出了徐州界,一路上就明顯能感受到兵戈之氣,到達濟南府地界時這種感覺就更加明顯了。到處都是受徵調彙集到前線的將領和官兵,軍旗和認旗簡直是要看不過來,每走百里,感覺到的軍人數量就越來越多而戰爭的氣息,也就越來越濃。
三營官兵,輔兵一千人,各營有一千五左右的戰兵,加上營都有直屬的軍法官和憲兵,傳令、勤務、哨探、衛隊,還有直屬的騎兵和炮隊,所有的戰兵數字在五千三百人左右所有人都是穿著行軍服飾漂亮的銅紐扣在胸前排成兩排立領,馬褲,黑色的長可及膝的皮靴,就算是在行軍時,也是排著整齊的隊例,等趕到濟南府的營地時,這支看起來與普通遠遠不同的軍隊,立刻引發了圍觀的狂潮。
在一輛元戎車上並沒有穿著文官袍服,而是穿著甲胃的朱大典凝神看著三營平虜軍緩緩進入營帳,在平虜軍的四周則是浪潮一般再來湧去的人群,有各部明軍,也有四周附近的少數百姓,更有搬扛物品的長夫民工。
在他身側,則是其子朱萬化按劍而立,也是與朱大典一起,凝神注視著昂然而入的平虜軍將士們。
山東這裡,在建制上還是以前的明軍舊制,朱大典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改編什麼的興趣缺缺,而為了穩定山東情形,朱慈恨也只得由他,至於平虜軍將士,朱大典也是頭一回見到,濟南的情形說起來是和徐州睢州等地大有不同了。
去年浙江集陽許都聚眾叛亂,淅東無兵,朱大典被彈劾落職居鄉,為了地方平靖,派出自己這個兒子募兵擊賊。
朱家在當地也是望族,家資雖不富,募兵亦不多,但朱萬化虎父無犬子,短短時間就平息匪亂。
但朱大典得罪東林黨太深,平叛不久,朱萬化被汙衊是逆黨,東林巡按立刻報上,結果朝中立刻就把朱家抄家,朱萬化也被逮入獄中。
若不是朱慈恨,恐怕他前景不妙,朱家也是十分落魄了。
朱家父子在山東的努力,絕對與他們對朱慈恨個人的忠誠有關。
“他們穿這個樣子,如何束甲啊?不過,父親,這樣衣飾模樣,還真的是威武雄壯。”
“這個是常服,還有訓練和作戰的軍服,打仗時外束甲胃就是了。”
“原來如此。”
朱萬化微笑道:“太子殿下在這平虜軍上花費了極大的心血,父親,光是從行軍之速,著裝、佇列、士氣來看,應該是一支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