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六十九章 會戰(5)(第1/2頁)
章節報錯
正黃旗的幾個大臣勇將自以為看透了朝局,.
倒是豪格究竟是真的退讓把事態搞大,以爭取資源和兵力上的支援,又或者是真的是被打的豬頭一樣,幾個正黃旗的老人,哪怕就是赫舍裡索尼在內,都是絕不會相信是後者。
軍事上預備大打出手,政治上則是大肆招攬明朝降官,不管是東林還是閹黨,齊黨楚黨浙黨,相容包並,反正只要肯降,一律授給官職。
十月間,還派了吳惟華在內的降官出京,巡撫山西山東等各處地方,招撫地方士紳,拉攏民心,號稱減賦,以萬曆年間的賦稅丁冊來徵稅。
雖然清廷一直是按加徵了三餉後的標準來收稅,就算到康熙“盛世”也是如此。江南一帶,康熙年間最富時也不能和萬曆年間比,一樣的窮困,但清的賦稅徵收比起明朝更加靈活,比如西北一帶就少收一些,而且有災害就趕緊賑濟,適當的時候會大規模的減免丁銀,最少在黃冊上是如此,加上清初的屠殺和文字獄,高壓之下還用“永不加賦”來噁心人,文人也被收為鷹犬,於是在文字之上,清初一掃明朝的種種苛政,頓時就成了清平世界,太平盛世。
其實從順治元年到康熙年間,數十年間漢人的抵抗和戰爭沒有停止過,最嚴重時的順治六年到七年,戶部存銀才幾千兩,官俸也沒發,全旗男丁數字從六萬多降到六萬以下,到處起火,處處烽煙。
就算這樣,清廷還是挺了過來。
原因很多,南明太廢物是一宗,八旗武力在順治早年還有用是一宗,但清廷早年在拉攏使用漢人官紳上下的功夫,也是極重要的一個原因了。
無非是高壓之下,不量才不量德,只願降便可用,而且以往一切,都給予保留。
這樣百姓再苦,官紳卻不苦。
然後尊孔,開科舉,比起蒙古韃子聰明百倍,就這樣,才慢慢坐穩了江山。
不過現在這個時候兒,清廷卻有點坐不大穩當的意思了。
北京的謠言始終沒有停過,關於滿洲隨時可能撤走,或是屠城,搶掠,或是明軍北伐的傳言,幾乎隔幾天就會爆發一回。
整個清朝的政府機構裡就沒有對付這種情形的部門,這不象明朝的錦衣衛,菜場每天什麼價,茶館裡老百姓在聊什麼,每天都有“打事件”的番子給報到東廠和錦衣衛,然後每天由廠衛督公們再來稟報給皇帝,所以對民間輿論情形還算掌握的住。
清朝就不行了,現在城中謠言隔幾天就爆發一次,上層的滿洲人都不大清楚,多爾袞聽到一些,也採取過措施,不過也就僅限於此了。
儘管在北京已經幾個月,八旗已經分駐內城,並且從關外迎來福臨正式登基,但滿清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掌握,還遠沒有達到預期值!
人心不附,民心自然也會影響到官心。
最近這段時間,又有一些官員南下了,理由當然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
不過,由原本的對清廷極為看好,到現在首鼠兩端,心存疑慮,人心之變,一葉落而知秋,很多大事,就是體現在這些細處了。
當然,現在還是看好清廷的更多一些,不少漢人士大夫儕身於朝堂之上,願為新朝殫精竭慮的效力,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復社曾經的主盟,江南有名的大才子周鍾了。
…………天剛矇矇亮,周鍾就從家裡出來了。
跟著他的是貼身伺候的伴當,就在他跨馬坐騎邊上,一前三後,四個人簇擁著他往宮禁趕過去。
多爾袞十分勤政,每天都會召見八旗貴胃,各旗的額真章京也是隨時召見,部院大臣,漢大臣,都隨時可能叫進去諮詢事情。
至於大型朝會,十來天前剛舉行過登基大典,朝野間都是鬧了一個人仰馬翻,各人都疲憊了,所以已經很久沒有召集大型的集會。
以周鍾兵科給事中的職份,再加上漢人的身份,原本是沒資格見攝政王的,有什麼事,稟報給本部堂官,或是由堂官代奏。
清代明以後,對明朝的舊制多半接受,但有幾個明顯的變化。
一個是總督和巡撫的兵權加重,治權加重,官銜變化也是十分的明顯。明朝巡撫如果不是要緊地方或是宣力有年的,一般才是從四品的官職,不要說和布政使比,就是布政使司的左右參議也是比巡撫官職高。
這樣巡撫雖然是權力大,但官職不高,也算是明朝對地方行政分省力量的一種壓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