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三十章 轉折(10)(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一場轉折,.
這一場戰役還是在清軍命將出徵前就佈置下來的,由駐在山西平陽和河南西部的大順軍主動發起戰役,在初四日這天,一萬多騎兵,還有兩萬多步兵向河南懷慶發起進攻。
這支順軍極有戰鬥力,在短短時間就把懷慶攻下來,把清軍駐河南的漢軍部隊徹底打穿了。
懷慶總兵官戰死,巡撫羅錦輝驚恐萬狀,一日之內數次向京師請求援助。
在他的奏摺上,把順軍人數從步騎三萬誇張到了步騎近十萬人,而且勁悍無比。
因為總兵力戰而死,河南清軍的漢軍隊伍幾乎被一掃而空,所以情形也顯的十分嚴重,於是原本一路向南的多鐸接到攝政王的命令,大軍轉而向西,先至蘭考、懷慶一帶,打跨了當地順軍以後,又一直向潼關運動,預備破潼關下西安,擊敗順軍主力後,再南下滅明。
這個變化,是極其致命的。
李自成最後一個微小的機會,就是這樣失去了。
儘管後人是站在史書上感慨,不過也確實叫人難以理解,為什麼李自成已經集結主力,預備在陝北給清軍來一個狠的,同時又要在懷慶打這麼一場戰役?
戰役目的何在?
如果有把握分兵,他應該率主力出潼關,自己親率大軍在河南與清軍一路交戰。
要麼就是全軍在陝北與清軍決戰,在別的戰場避免刺激清軍。
但愚蠢的就是以少量兵馬刺激清軍已經南下的軍隊轉而西向,這樣一來,李自成自己反而是十分被動了。
因為他的主力駐在洛川,預備北上,但接到清軍一路在河南向潼關而來的時候,他就進退失措了。
陝北已經有阿濟格的威脅,潼關亦不可不保。
於是在洛川左右不定了十天之後,李自成率主力趕赴潼關,與多鐸交戰。
在潼關,儘管清軍有紅衣大炮,順軍主力仍然與清軍多次交戰,並且不分勝負,這說明,在一片石敗後,順軍收攏了主力,重新集結,在士氣和戰鬥力上,都有所恢復,和清軍主力交手,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而就在此時,陝此高一功和李過等部卻被實力更強一些的阿濟格擊敗,清軍自陝北而下,直插西安。
如果阿濟格繞道自己身後,那麼就和多鐸前後夾擊,順軍不僅會敗,而且會全師覆滅。
在這種時候,李自成進退皆難,無奈之下,留大將馬世耀守潼關,自己引主力匆忙南下,直接由漢中進入湖北,順軍主力會戰的最後一個機會,就此失去。
很多人奇怪,號稱有百萬大軍的大順,為什麼一片石後就銷聲匿跡,到湖北還有二十萬大軍,結果被阿濟格打的魂飛魄散,根本不能抵敵。
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力其實分散了,一部份主力在陝北,由高一功和李過、郝搖旗等將領率領,在李自成到達湖北死亡之後,這一路順軍才繞道到湖北,不過那時候李自成已死,順軍失去主腦,只能依附明軍抗清了。
而李自成所部精銳,在潼關幾次惡戰不能勝,又匆忙敗逃,軍失其魂,將喪其膽,就算多鐸後來沒有繼續追趕,而是折返去消滅南明,但順軍主力不在,人數雖多但毫無戰鬥力,與阿濟格所部一觸即敗,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當然,如果李自成不是偶然死在九宮山,歷史可能還有改寫的機會。
…………這件事,便是朱慈烺召集會議所商討的重點。
現在淮揚徐一帶成一體,軍隊實力也夠,財力物力都足夠,是否主動出擊,又或是繼續如歷史上的南明那樣,置之不理。
前者可能會誘使清軍提前南下,這樣,新軍的準備時間就如眾人盤算的那樣,最多到十月左右,徐淮就將成為前線。
到那時,新軍訓練雖然有半年多了,但未經戰陣,是否能打一場大規模的會戰,當然是十分值得懷疑。
另一種結果,便是主動出擊,而清軍不知明軍虛實底細,選擇持重不發,不再繼續南下。
這樣的演變就有兩個可能。
一,多鐸按兵不動,在沿黃河的山東和河南某戰略要地駐軍,警備明軍北上。
這樣一來,清軍在歷史上的在山東和河南的空虛狀態會改變。
原本在這半年多的時間,清軍只有阿巴泰在山東有幾千人馬。
豪格在睢州對岸有幾千人馬。
兩邊相加,也不能包打明軍一個強鎮,所以歷史上清軍毫無動靜,沒有主動出擊挑釁。
至於河南和山東的新附地方官員和漢軍是沒有戰鬥力的,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