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 群英會(2)(第1/2頁)
章節報錯
“是的!”
對方的反應當然也是在預料之中,馮愷章的父親是現任的天津巡撫,天津是重要海道港口,元朝的海運發達,天津就已經是要緊地方,本朝國初之時,海運尚且發達,天津更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
不過後來開通濟河,京師和南邊的漕運由海運轉為陸運,時間長久,海運廢馳,都中已經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到南方還有從天津坐船南下這條海路可走。
但畢竟王家彥是兵部侍郎,對這些道路交通平時就有關注,而且和馮元飆馮元颺兄弟二人很熟捻,估計以前就聽說過,所以猜了出來,也並不奇怪。
“是的!”馮愷章在長輩面前,很有些訓練有素的世家公子的風範模樣,他站在兩個老頭子下首,很象個樣子的答道:“家父和叔父大人,就是這個意思。打從崇禎十六年十月,家父就已經在著手進行此事。”
“哦?”王家彥很關注的問道:“現在如何了?”
“家父預備了兩千左右的護送兵馬,還有四百料的雙桅大船二百艘,聖駕從京師起行,最多五六日到天津,從天津一路南下至京,海程是兩千四百四十,預計最長用時二十日……一切都已經預備妥當,包括天津的行宮、關防護衛、隨駕衛士、海船並水手、糧食調撥,醫士……這一切都是已經備齊,只要朝議決斷好,聖駕可以隨時起行,數十日後,大明京師就是南京了。”
“唔,唔,好,太好了!”
在開頭的時候,王家彥對馮家叔侄,還有李邦華、李明睿等人的打算還不以為然……闖賊還遠在陝西,雖說山西空虛,闖賊可以輕鬆打到京師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這個過程可能是半年甚至是一年,這麼久的時間,朝廷是否能想到法子,充實居庸關、紫荊關等邊塞重鎮,擋住闖賊兵鋒,又或者能調關寧兵進來,打退闖賊……這一切尚在未定之天,現在說南遷還是有點早了?
但聽到後來,王家彥也是對眼前馮氏叔侄敬佩異常。
不知不覺間,他們就已經暗中做了這麼許多事,他也是積年老吏,半閉著眼睛聽馮愷章說天津的準備,心中也是知道,確實是預備妥當,只要皇帝駕臨天津,則一切都會水到渠成,根本不需要費太多的事。
“很好,那麼,賢契在京,是否已經分謁當道大佬,解釋清楚,並且獲得支援?據老夫所知,皇上還是心裡想南遷的,只是沒有大臣先提出,皇上不願擔這個責任罷了。”
“所言確實。”馮元飆在一邊道:“皇上自覺擔不起丟棄京師的責任,後世史書上名聲太難看了些,所以寧願要等大臣們眾口一詞的先提出來,他才會允准……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主動提出來好了。”說到這,他轉向馮愷章,問道:“此事幹系極大,你一個後生怕也說服不了太多人,不過好歹會有人表示贊同吧?”
這幾天,在馮氏兄弟和李邦華等老臣的運作下,一系列的動作都將展開。而得到更多的人支援也是正式發動時的暖場……就算不支援,但不反動也可以。
看到叔父和王家彥期盼的眼光,馮愷章卻只是緩緩搖頭,半響過後,才道:“回叔父大人,侄兒這幾天分謁當道大老,陳首輔和魏次輔都不曾見侄兒,拜帖倒是收了,只說南遷之事要緊,他們也不能擅自在私宅商議,所以不肯見面。至於其餘的閣僚就是連帖子也不肯收了。”
“唉。”馮元飆嘆口氣,搖著頭道:“既然這樣,那就乾脆直接從公事上走……你去通政司了沒有?”
“去了。”一提起這個,馮愷章英俊的面龐上都滿是憤怒:“侄兒到通政司,說明是天津巡撫派至京師來遞奏摺的使者,但通政大人一看錶章上有率勁卒千人至通州迎駕等語,就已經把奏摺遞還,說是荒唐不經之語,絕不能遞入宮中,所以侄兒徒勞無功,奏摺根本沒有遞上去。”
“荒唐,荒唐!”
馮元飆氣的吹鬍子瞪眼,開始跺足大罵起來。
在場諸人,也都是苦笑不已,此老脾氣真是老而彌堅,如果不是這樣,他留在兵部尚書的位子上,效能當然比現在致仕了要好的多。
“不妨,”王家彥這個客人反過來勸慰馮元飆:“年後闖賊必至山西,直薄大同和居庸,到那時候,已經有登堂入室之勢,由吾輩中人提起南遷,順理成章的事,不必太著急。”
“也罷了。”馮元飆撫須長嘆,道:“國事如此,真不知道將來伊于胡底。”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談到現在,王家彥只喝了幾口茶,連飯也沒吃。不過他們都不是喜歡應酬的人,當下站起身來,笑道:“天色已經黑了,學生要去巡查城防。現在城上到了晚上恐怕連幾百人也沒有,這樣怎麼能行,萬一有不法歹人縋城出入,豈不是成笑話了。”
“最近京中頗不安穩……”馮元飆也聽說過一些事情,想了想,指指座下的馮愷章和魏嶽,道:“我這侄兒自幼習武,騎射俱佳,劍術也看的過去。那個魏某,是選鋒把總,松山一役從幾萬人圍中殺了出來,武藝也不必多說了。我看,他們倆人陪你一同去吧,如何?”
王家彥這一次巡查城防,原本是一個京營武官也不驚動,只打算自己一個人,最多帶上一兩個家丁提燈籠,既然馮元飆開口,他也無可不可,只是笑道:“下官今晚要巡查的地方可多,世兄可不要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