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資訊革命,帶來產業技術路線革命性變化,和商業模式突破性創新,使社會生產呈現出生產方式智慧化、產業形態數字化、產業組織平臺化的新特徵。

做為後發地區,我們必須抓住資訊化發展的歷史機遇,主動順應和引領新一輪資訊革命浪潮,就可以成功實現追趕甚至超越。

麥肯錫諮詢公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列舉了可能改變未來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項顛覆性技術,其中大部分屬於新一代資訊科技。

幾年前,我們對新工業革命做出了“一主多翼”的判斷,也是基於相同的認識。

所謂“一主”,是指新工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量是新一代資訊科技的深度應用和全面應用;所謂“多翼”,是指新一代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技術進步相協同,呈現出融合創新、全面發展的態勢。

當前,只有抓住新一代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這一突出特徵,才能準確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快速變化的時代,從而抓住資訊化發展歷史機遇,打造發展和競爭新優勢。

新一輪資訊革命本質上是由資訊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方式變化引起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巨大變革,它的影響是全方位、長週期的。

生產力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透過技術進步解放自己的歷史。

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比如,18世紀60年代開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用蒸汽機取代人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半導體、積體電路、計算機、衛星通訊等電子資訊科技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利用資訊的手段發生質的飛躍,帶來了生產力大發展。

近年來,新一代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如果說工業革命拓展了人類體力,透過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創造出驚人的物質財富,那麼,新一輪資訊革命正在空前地增強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

資訊產業的發展方向,生產方式智慧化、產業形態數字化、產業組織平臺化,都會在微觀和宏觀層面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和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王林在這個時候進入資訊產業,可以說是正當其時。

我國將在三年後正式成立資訊產業部門,這也標誌著我國資訊產業正式進入高速發展的時代。

到時政策的傾斜、資本的引進,都會加速這一程序。

人類的資訊科技革命,進行了五次重大的變革。

第一次資訊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是語言的創造,從猿向人轉變時發生。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語言,獲得了人類特有的交流資訊的物質手段,有了加工資訊的特有的工具概念。

第二次資訊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是文字的發明,發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它使人類資訊傳遞突破了口語的直接傳遞方式,使資訊可以儲存在文字裡,超越直接的時空界限,流傳久遠。

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是在封建社會發生的變革。這一發明擴大了資訊的交流和傳遞的容量和範圍,使人類文明得以迅速傳播。

第四次資訊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電報、電話、電視等現代通訊技術的創造。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

這些發明創造,使資訊的傳遞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加快了資訊傳輸的速度,縮短了資訊的時空範圍,資訊能瞬間傳遍全球。

第五次資訊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電子計算的發明和應用,起源於20世紀中葉,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加工資訊的手段,突破了人類大腦及感覺器官加工處理資訊的侷限性,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加工、利用資訊的能力。

從這個時間脈絡,我們不難梳理出來,前三次資訊革命,我們華人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第四次資訊科技革命開始的時候,我國正處於水深火熱的清末時期,閉關鎖國,抑制了民智的發展,所以落後於人。

王林在決定進入這個產業後,便著手收集和整理與之相關的資料。

他要先了解這個行業,才能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