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戶的黃金年代是80年代。

整個1980年代,個人能從事的最賺錢的職業都集中在個體戶、私人承包商、小作坊等行業。那個時候,財富的最高定義,萬元戶,幾乎都集中在這個領域。

1980年代最受歡迎的職業前三名是計程車司機、個體戶和廚師,而後三名是科學家、醫生和教師。

那個年代,計程車司機是真的賺錢,在人均工資不過百元時,他們的月收入高達三千以上!

這是什麼概念?

相當於在人均工資3000塊錢的時候,他們可以賺到10萬左右!

因為個體戶這麼賺錢,一時間全民下海成了一股潮流,連縣署的署長都辭職下海了。

新興的老闆大多學歷低,知識低,因為他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參與人數最多,所以知識無用的理論已經風靡一時。

而在國外,外國人從來不相信知識無用的理論。因為他們沒有80年代我國小學文化發家致富的老闆階層。

1980年代,最慘的知識分子成了下海的主力軍。他們辛苦讀書十幾年,還不如小學畢業!讀完博士出來做原子彈還不如一個賣茶葉蛋的賺得多。

這種明顯不公平的待遇,讓科技領域的從業者損失巨大,只要辭職下海,做什麼都比做技術好。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從1990年代開始,我國的高層有意識地全面提高知識分子的待遇。在經歷了 1980年代近 10年的瘋狂之後,個體經營者的數量也已經嚴重飽和。高速發展的我國經濟最急需的不再是低端的體力勞動者,而是技術人才。

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是由於過去十年的大量虧損,由於我國高等教育薄弱導致供給不足,以及由於經濟快速發展而湧現的大量公司。這導致了供應的巨大短缺,並推動了技術人員工資的快速增長。考上大學,成為白領,就是孝敬祖先的代名詞。知識分子不再被鄙視,高考成了鯉魚躍龍門的捷徑。

1990年代是知識分子翻身的時代。一方面,供應的巨大短缺導致技術人員工資快速上漲。另一方面,1990年代外資大舉進入我國,但符合外企要求的人才太少。一開始,很多人對去外企工作持懷疑態度。

因此,外國公司的收入明顯高於其他工作,很多人都以進外企工作為榮。

從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經驗可以推斷,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供求關係是決定工資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知識分子、技術人員的黃金十年,也即將過去。

進入2000年,我國教育改革後,大學擴招,大量的大學生很快就擠滿了各種招聘會。

大學生變得一文不值,連餛飩都得自己找。

不僅技術人員不缺,而且馬上就飽和了。

這個階段,不缺體力勞動者,不缺技術人員,就連外企的工資都沒有優勢。大量畢業生都在爭著考公務員,因這是最好的職業。

考上公務員,就是得到一份鐵飯碗的工作,無論是單位還是國企,都可以接受。只要你進去,最壞的情況下你可以得到一份體面的薪水和福利。運氣好的話,可以拿到一官半職,那樣生活就更加滋潤了。

十年似乎是一個輪迴,也是宿命。

再過十年,2010年後,it業、金融業崛起,成了香餑餑。

十年的週期其實是一個人才培養的週期,體現了供需平衡的基本原則。

經過十年求大於供的黃金期,進入供需平衡的十年白銀期,然後是供大於求的十年青銅期,最後進入一地雞毛的黑暗時期。

讓我們看看80年代無所不能的計程車司機,還有那些賣茶葉蛋的個體戶。過度的收入導致工人湧入,計程車牌照在 1990年代被炒到天價。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城市行政壟斷行業,但這並沒有影響到這個行業從業人員收入的快速下降。